乡村野史之历史风云(2)
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时期
日本投降后,深泽县建立了人民政权。1946年11月,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县展开。高庙村也和世人一样,斗地主,分田地,把土改运动推向高潮。尤其对欺压百姓、罪大恶极、充当日本汉奸的进行严惩。当年土改是按这样的顺序给村民划分成份的,即:贫农、下中农、中农、上中农、富农、地主。分配胜利果实,贫农中的烈属、远征军属,苦大仇深的贫农为一等;贫农中的远征干部、荣誉军人为二等;一般贫农为三等,不损害中农利益。
1947年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当时没有什么宣传手段,就把这洋洋万言的土地法大纲,写在了高庙村最高房子的后墙上,大纲内容是由村上老学先生抄写的。老先生蹬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从右向左,从上到下,依次写来。他字写得很好,可见功底的不凡。
如烟的往事,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劫后重生的故园,充满了生机,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的家乡,成了解放战争的大后方。解放石家庄,高庙村民赶马车,架推车,送粮送物,踊跃支前;更还有,送情报、抬担架,累死累活,奋不顾身。
攻打定县清风店,我村好多参加解放军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把生死置之度外,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或牺牲或负伤。我村有名的大个子范铁柱,就曾参加清风店战役,他生前多次对人们讲述战斗中解放军战士的动人事迹。
谈到身高1.9米的范铁柱,他的英雄事迹一定叫你感动。清风店战役刚一结束,范铁柱所在部队就接到紧急命令,不惜任何代价,必须一天内步行赶到石家庄,参加解放石家庄的战斗。
清风店距离石家庄180多里,又是夜长天短的冬季,且天不凑巧,当时是北风呼啸,雨雪交加,未曾休整的部队就急速奔袭,困难难不倒英雄汉!前面是马拉着大炮快速奔跑,后面战士们紧跟步步不停,雪水、汗水把棉衣湿透,战士们跑着拧干再穿,有的战士跑着跑着一栽倒就再也爬不起来。
赶到石家庄,铁柱刚脱下棉衣拧干,战斗就打响了。枪声山响,炮声轰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范铁柱受伤了,子弹打伤了他一只眼,疼啊痛啊他全然不顾,继续绑上绳子拉炮栓(当时解放军的大炮还是很落后的),无情的子弹又从嘴里穿过把牙打掉,刚强的铁柱仍不下火线,继续顽强地发炮。不承想敌人的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致使铁柱多处受伤、血肉模糊,昏死了过去。急切中,战士们把他装殓到棺材里,准备安葬。命大的铁柱竟慢慢苏醒过来,他意识到自己已被装进棺材,于是急得用手敲打棺材,他得救了,被急忙送到阜平后方医院抢救。可钦可敬的英雄范铁柱大难不死,是儿孙之福,也是高庙人之福!
解放军大军南下,高庙村曾是解放军的驻地。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村民热情招待,胜似亲人。军爱民,民拥军,也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得以体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欣喜若狂,他们满腔热忱地投入大生产。人民政府也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人们的积极性就更加高涨,他们起早贪黑,拉土送粪,拧辘轳、推水车浇地浇园,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就是当年的小学课本,也用顺口溜来鼓励人民勤劳种田致富:
东庄王老五, 有只大母猪,
每年下两窝, 一窝能顶两石谷;
地里有粪上, 手里钱富足;
你要不相信, 去问王老五。
1953年,国家开始实
行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宣传口号是:一九五三,伟大之年,经济建设,由此开端 ------
此时,高庙村开始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口号是:团结互助,发家致富,自愿参加,不强迫入。不久,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把互助组取而代之。之后的1954年、1955年,高庙的村民前后都相继入了社。1955年底,高庙村所有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合并到一块儿,称之为“红星农业高级社”。至此,土地由私有改为集体所有,没有了土地分成,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高庙村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时整个村子土地连在一起,原来东一块儿西一块儿高低不平的零散土地,变成一马平川,1956年,高庙红星农业高级社小麦获得了大丰收,可是好景不长。
1959年——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高庙村也和全国一样,首先吃饭成了大问题。村民每天每人3两的粮食供应也不能正常到位。于是草根、树皮、树叶、野菜及前年丢在地里的烂山药,都成了社员的碗中餐。能吃上丢在地里的山药蔓,那可算是美食了。当时上级提出的口号是“低指标,瓜、菜、代”,所谓“代”,当然是指树皮、草根等代替食品了。可见当时国家的困难程度,谁不愿叫他的子民丰衣足食、欢乐无忧呢?
1961年国家实行了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即生产、核算、分配,以生产队为单位。紧接着,社员又按政策分配到每人一分田的自留地,并且可以见缝插针、随地开荒,这才使社员以渐饱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是那时国家的大政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以好转。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十年文革,国家定性为十年浩劫。文革之初,所谓破四旧,立四新,于是拆庙宇,砸花瓶,红卫兵风起云涌,说是要砸碎旧世界;紧接着开始了对村干部的揭发、批判,甚至大街游斗;还没个所以然,继而开始了两派对垒,两派都言自己是革命的,对方是保守派,即反动派。
世世代代的乡亲,相处邻里多年,有可能在一个生产队里,甚至或许一块儿埋过地雷、打过鬼子,其时却反目成仇,打打斗斗对立了十年。到头来,老干部又都安排了工作,叛徒特务也没抓到,高庙两派在上级的引导下,最终尽弃前嫌,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高庙人很自然地又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忙于耪地、耕田,为生计而奔波、而奋斗不息。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高庙也和全国一样,首先开始推行联产责任制,继而在1983年实现包干到户,到1986年,干脆分田到户,生产队解体。似乎一夜之间,社会又回到合作化之前原点儿。但根本不同的是,过去土地是私有制,而今土地归村民耕种,所有权还是国家的。
总之是建立了新中国,高庙也和世人一样虽经历了风风雨雨,但生活逐步走向富裕是确定无疑的。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一段时间,大概也就是1975年左右,高庙村的发展还是值得一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