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改革开放传喜讯 古邑邳州展宏图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1992〕111号
关于设立邳州市的通知
徐州市人民政府:
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邳县,设立邳州市(县级),以邳县的行政区域为邳州市的行政区域,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由省直辖。暂仍由徐州市人民政府管理,实行计划单列。
一九九二年八月十八日(印)
改革开放传喜讯 古邑邳州展宏图
邳州市位于苏鲁交界处,总面积2407平方公里,人口144万。今年7月经国务院邳批准,撤销邳县,设立邳州市,揭开了邳州历史新的一页,标志着邳州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邳州历史悠久,境内大墩子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夏代邳为薛都,商置邳国,1911年始称邳县。
改革开放以来,邳州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昔日的“邳苍洼地,洪水走廊”如今已变成全国商品粮、优质棉基地,跨入了全国产粮和产棉百强大县。邳州还有“银杏之乡”、“雪桃之乡”、“白蒜之乡”、“苔干之乡”、“草编之乡”、“水杉之乡”、“茧丝绸之乡”的美誉。银杏产量为全国五强之一,新建的银杏种质资源圃为全国首创。雪桃产量居全国之最,苔干为全国仅有,肉兔出口量占江苏省的一半以上,邳苍路80里水杉林带被海内外专家誉为“天下水杉第一路”白蒜脱水菜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蚕桑已发展到10万亩,年产茧10万担,黄草编织品年出口100多万件,居江苏省之首。全市已有15种农副产品分别被国家、省、市列入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工业生产已形成了以建材、冶金、纺织、食品、机电、化工等六大行业为支柱,800多种产品为依托的多门类工业体系。市水泥厂是国家定点出口企业,525号水泥畅销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大理石板材、系列卫生陶瓷、石英砂、石膏制品是国内外市场上的“抢手货”。市合金厂为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再生企业,六号合金铅、高锑合金、锑酸钠等产品均为高科技和高市场容量新产品。正在建设中的邳州钢厂,设计能力为年产钢坯20万吨,钢材25万吨,是徐州市重点厂家。精工铸件、通用设备、农业机械、健身器材、调速设备、荧光灯和断线钳等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能力。轻纺工业已形成年产400吨白厂丝、300万米丝绸能力。以远洋分割肉、出口冻兔、脱水菜、糕点、曲酒、淀粉为主题的食品工业未艾。邳州是苏北鲁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早在本世纪初,便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云集邳州土山、官湖等镇经商设店。现建有70余处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年商品供销总额达12.5亿元。
邳州市处于陇海铁路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西距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徐州87公里,东距沿海开放港口连云港166公里,南与江淮相通,北与齐鲁相接,是亚欧大陆桥上一个交通枢纽,素有“金银十字架”之美称。境内陇海铁路、310国道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和邳苍、邳睢省道纵穿南北。1989年全省率先实现乡通柏油公里。即将兴建的洛连高速公里也将穿越城区。邳州港是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内河港之一,近期改造后吞吐能力将由500万吨扩大到10800万吨。邳州市的能源、通讯、供水、储藏等事业在迅速发展。市里13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正在抓紧兴建。
撤县建市是邳州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新起点。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依托两大(亚欧大陆桥、京杭大运河),呼应两东(浦东、胶东),搞好农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尽快把邳州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商贸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开放城市。我们热忱欢迎国内外各界宾朋、有识之士前来邳州观光旅游、投资开发、洽谈贸易,共创繁荣的新邳州。
(原载《人民日报》1992年11月8日第8版)
邳县人民政府文件
邳政发〔1988〕32号
关于邳县撤县建市的报告
市人民政府:
邳县位于苏鲁交界地区,地处京杭运河、沂河下游。东邻新沂,西依徐州,南接睢宁,北毗山东省枣庄、苍山、郯城一市两县。全县幅员面积2047平方公里,总人口128万,辖29个乡、7个镇。邳县历史悠久,属青莲岗文化,具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夏时奚仲徙都于邳,商置邳国,周设下邳邑,秦置下邳县,东汉置下邳国,北周置邳州,北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民国元年始称邳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邳县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一九八七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0.2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95亿元,农业产值5.2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723万元,外贸收购总额4212万元。
邳县人民政府驻地运河镇,总面积57.9平方公里,现建成区占地面积8.6平方公里。县城设9个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16.70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527万人,农业人口4.15万人。一九八七年运河镇国民生产总值4.0963亿元,今年可达4.5亿元。城区工业自成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政公用设施较为完备。
邳县经济是农工商较为协调的结构经济。一九八七年工农业产值比例基本达到五五开,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9亿元。目前,全县已形成食品、纺织、化学、建材、机电五个工业行业,主要产品有丝绸、吊扇、化肥、水泥、轴承、棉纱、棉布、糕点、白酒、远洋分割肉等。其中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运河曲香酒、黑翻白月饼等5种产品创国优和部优,软缎被面、断线钳、菱星吊扇等16种产品创省优。农业已初步建成优质米、优质棉、肉兔、蚕桑、银杏、白蒜等15个商品生产基地。其中银杏、商品粮基地被列为国家生产基地。商业贸易形成了以运河镇万兴市场为龙头的中心辐射式市场体系,市场总建筑面积达95万平方米。铁路、公路、水路年运货量和内河港口吞吐量共达1508万吨,年货物周转量达到1.5亿吨公里等等。充分显示出我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商业贸易繁荣、工农业产品具有地方特色等明显优势。为使邳县成为陇海线和京杭运河上的又一个经济繁荣、事业兴旺、文明富庶的新兴城市,现有的县建制已很不适应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撤县建市已成为发展我县经济,加快建设步伐,适应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
邳县撤县建市的条件已经具备:
一、县城建成区规模,符合国务院国发〔1986〕46号文件规定的关于撤县建市的人口标准和国民生产总值标准。
二、邳县位于徐州、连云港、淮阴、枣庄、临沂五市的中心地带,地处水陆交通要冲。陇海铁路横穿东西,通过县境32公里;京杭运河纵贯南北,通过县境54公里,全县内河通航里程141.6公里;公路四通八达,“307”公路、徐连公路、邳苍公路、邳睢公路、棠台公路五条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公路通车里程75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占66%。县城运河镇地处铁路、公路和水路交汇处,建有年吞吐量400万吨的苏北内河大港邳县港,是连结苏鲁交界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周围100公里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县城向东118公里有对外开放城市连云港,向西78公里有中心城市徐州,向南126公里有苏北重镇淮阴,向北80公里有鲁南腹地城市临沂、枣庄,东西100公里内并有白塔埠、徐州两个机场,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已成为我县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九八七年县城交通运输业净产值达到9500万元,占全镇国民生产总值的23.5%。
三、发展外向型经济前景广阔。邳县非金属矿产和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石灰岩、大理石、白云岩、石膏、陶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其中石膏储量达40亿吨,为特大优质富矿,发展建材产品出口具有较大的潜力;粮、棉、油、猪、禽、果、菜等农副产品资源比较充裕,并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出口创汇生产基地;丝绸、肉兔、银杏、草柳编、白蒜等60多种产品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银杏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与海内外有着广泛的联系,特别是与陇海、沪宁、京沪铁路沿线大中城市联系密切,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较强的接受经济、技术辐射的能力,发展工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有利。
四、邳县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历史上楚汉相争,三国角逐,宋金交兵以至现代史上的淮海大战,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境内大墩遗址,是青莲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将江苏省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遗址内发掘文物多为稀世珍品,为国内外所瞩目。碾庄烈士纪念碑、王杰烈士墓、寨山摩崖石刻和土山马迹亭等文物驰名中外。农民壁画闻名全国,版画、剪纸和民间舞蹈享誉海外。近年来,邳县还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被誉为“银杏之乡”、“水杉之乡”。县内既有古运河流域的水乡风光,又有鲁南地区的山区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可开发为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旅游点。
五、县城运河镇已具有较为完善齐全的生产、生活设施。全镇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住宅面积93.7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全镇道路总长33.1公里,全部为水泥、沥青路面。城区拥有港务局、轮船公司、供电局、邮电局、火车站、粮食亿斤库等30多家中央和省市驻邳企业单位,建有15万千瓦发电厂一座。县城文化、体育、教育、卫生设施初具规模。现有文化设施16处,综合性体育场一座,中等专业技术学校4所,中学5所,小学24所,医院6所,病床800张。现有的风景区、儿童乐园、人民公园和邳州公园共占地48公顷。一九八六年,运河镇被省命名为文明卫生先进县城。
鉴于邳县的现有规模、有利条件和发展需要,经详细考察和反复论证,特向市政府提出撤县建市的报告。新建市为县级建制市。其发展方向:以内河港口和水陆枢纽为特色,以交通和流通为主功能,以地方工业为依托,以古运河景观为风貌,逐步形成苏鲁交界、徐州与连云港之间的区域性商业贸易中心、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性、多功能的城市。城市名称,参照历史沿革和传统习惯,拟用“邳州市”。
以上报告,当否,请予批示。
附件:(一)邳县地图

(二)邳县县城城区现状图

(三)邳县交通图

(四)邳县在全省的位置图

(五)邳县在淮海经济区位置图

一九八八年三月五日(印)
抄送:市民政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邳县人民政府文件
邳政发〔1988〕139号
关于邳县撤县建市后拟名“邳州市”的补充报告
省人民政府:
我县于一九八八年三月五日向徐州市人民政府呈报并由市政府转呈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关于邳县撤县建市的报告》中谈到,邳县建市后,城市名称拟用“邳州市”。现将理由补充报告如下:
一、邳县为邳州,历史源远流长。
邳县历史悠久。县境内大墩子遗址(属新石器时期青莲岗文化遗址)的发掘,把江苏历史推进2000年,据该遗址出土文物和《史记》等历史资料考证,约在六千年前,这里已有初具文明的部落人群聚集生活,他们对黄河、淮河流域的人口繁衍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夏禹时(公元前2205年),邳地开始有了行政建置。《荀子·解蔽注》载,我国车马发明者奚仲便从薛邑(今山东薛城)迁都于邳,史称“下邳”。此后,商置邳国,周设下邳邑,秦置下邳县;西汉时,韩信封淮阴侯,建都于下邳,东汉置下邳国。南北朝时期,魏置为东徐州,领三郡,辖数县;陈改为武州,领一郡,辖数县:北周改为邳州,领一郡,辖数县,邳州之名自始。隋唐以来至明清皆置为州治,领辖郡、县。民国元年(1913年)废州为县,始称邳县,迄用至今。
二、邳县称邳州与史一脉相承,顺应海内外专家学者的习惯称呼。
自公元579年,北周置邳州之后,迄今已有1409年的历史。邳州之名不仅屡载正史,同时,也被历代文人写入文学作品。如南宋文天祥《望邳州》:“邳州山,邳州水,项籍不还韩信死……”;陈秀民诗:“青山一发现邳州,落日云迷故国愁……”等等。在邳地发生载入史籍的事件,地名均称“邳州”,这已成为海外汉学专家及国内历史研究工作者的习惯称呼。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已接待过日本、美国、新加坡、泰国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汉学家多人,他们均建议,为尊重历史,与史书称呼相吻合,邳县拟改称邳州为好。
三、邳县改为邳州是撤县建市的需要。
一九八七年,南京大学地理系和徐州市经济研究中心、市计委、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处联合研究制订的《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体系布局》,建议邳县建市后,取名“邳州市”。
四、邳县撤县建市后,更名“邳州市”,符合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中关于地名更名的规定。不违背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符合地名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邳”为专用地名字,在全国地名中无重名、无异读,用于地名具有一定的持久性、稳定性、连续性。
专此报告。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印)
抄报:省民政厅
邳县人民政府文件
邳政发〔1988〕32号
关于邳县撤县建市的报告
市人民政府:
邳县位于苏鲁交界地区,地处京杭运河、沂河下游。东邻新沂,西依徐州,南接睢宁,北毗山东省枣庄、苍山、郯城一市两县。全县幅员面积2047平方公里,总人口128万,辖29个乡、7个镇。邳县历史悠久,属青莲岗文化,具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夏时奚仲徙都于邳,商置邳国,周设下邳邑,秦置下邳县,东汉置下邳国,北周置邳州,北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民国元年始称邳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邳县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一九八七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0.2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95亿元,农业产值5.2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723万元,外贸收购总额4212万元。
邳县人民政府驻地运河镇,总面积57.9平方公里,现建成区占地面积8.6平方公里。县城设9个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16.70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527万人,农业人口4.15万人。一九八七年运河镇国民生产总值4.0963亿元,今年可达4.5亿元。城区工业自成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政公用设施较为完备。
邳县经济是农工商较为协调的结构经济。一九八七年工农业产值比例基本达到五五开,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9亿元。目前,全县已形成食品、纺织、化学、建材、机电五个工业行业,主要产品有丝绸、吊扇、化肥、水泥、轴承、棉纱、棉布、糕点、白酒、远洋分割肉等。其中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运河曲香酒、黑翻白月饼等5种产品创国优和部优,软缎被面、断线钳、菱星吊扇等16种产品创省优。农业已初步建成优质米、优质棉、肉兔、蚕桑、银杏、白蒜等15个商品生产基地。其中银杏、商品粮基地被列为国家生产基地。商业贸易形成了以运河镇万兴市场为龙头的中心辐射式市场体系,市场总建筑面积达95万平方米。铁路、公路、水路年运货量和内河港口吞吐量共达1508万吨,年货物周转量达到1.5亿吨公里等等。充分显示出我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商业贸易繁荣、工农业产品具有地方特色等明显优势。为使邳县成为陇海线和京杭运河上的又一个经济繁荣、事业兴旺、文明富庶的新兴城市,现有的县建制已很不适应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撤县建市已成为发展我县经济,加快建设步伐,适应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
邳县撤县建市的条件已经具备:
一、县城建成区规模,符合国务院国发〔1986〕46号文件规定的关于撤县建市的人口标准和国民生产总值标准。
二、邳县位于徐州、连云港、淮阴、枣庄、临沂五市的中心地带,地处水陆交通要冲。陇海铁路横穿东西,通过县境32公里;京杭运河纵贯南北,通过县境54公里,全县内河通航里程141.6公里;公路四通八达,“307”公路、徐连公路、邳苍公路、邳睢公路、棠台公路五条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公路通车里程75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占66%。县城运河镇地处铁路、公路和水路交汇处,建有年吞吐量400万吨的苏北内河大港邳县港,是连结苏鲁交界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周围100公里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县城向东118公里有对外开放城市连云港,向西78公里有中心城市徐州,向南126公里有苏北重镇淮阴,向北80公里有鲁南腹地城市临沂、枣庄,东西100公里内并有白塔埠、徐州两个机场,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已成为我县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九八七年县城交通运输业净产值达到9500万元,占全镇国民生产总值的23.5%。
三、发展外向型经济前景广阔。邳县非金属矿产和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石灰岩、大理石、白云岩、石膏、陶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其中石膏储量达40亿吨,为特大优质富矿,发展建材产品出口具有较大的潜力;粮、棉、油、猪、禽、果、菜等农副产品资源比较充裕,并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出口创汇生产基地;丝绸、肉兔、银杏、草柳编、白蒜等60多种产品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银杏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与海内外有着广泛的联系,特别是与陇海、沪宁、京沪铁路沿线大中城市联系密切,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较强的接受经济、技术辐射的能力,发展工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有利。
四、邳县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历史上楚汉相争,三国角逐,宋金交兵以至现代史上的淮海大战,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境内大墩遗址,是青莲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将江苏省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遗址内发掘文物多为稀世珍品,为国内外所瞩目。碾庄烈士纪念碑、王杰烈士墓、寨山摩崖石刻和土山马迹亭等文物驰名中外。农民壁画闻名全国,版画、剪纸和民间舞蹈享誉海外。近年来,邳县还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被誉为“银杏之乡”、“水杉之乡”。县内既有古运河流域的水乡风光,又有鲁南地区的山区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可开发为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旅游点。
五、县城运河镇已具有较为完善齐全的生产、生活设施。全镇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住宅面积93.7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全镇道路总长33.1公里,全部为水泥、沥青路面。城区拥有港务局、轮船公司、供电局、邮电局、火车站、粮食亿斤库等30多家中央和省市驻邳企业单位,建有15万千瓦发电厂一座。县城文化、体育、教育、卫生设施初具规模。现有文化设施16处,综合性体育场一座,中等专业技术学校4所,中学5所,小学24所,医院6所,病床800张。现有的风景区、儿童乐园、人民公园和邳州公园共占地48公顷。一九八六年,运河镇被省命名为文明卫生先进县城。
鉴于邳县的现有规模、有利条件和发展需要,经详细考察和反复论证,特向市政府提出撤县建市的报告。新建市为县级建制市。其发展方向:以内河港口和水陆枢纽为特色,以交通和流通为主功能,以地方工业为依托,以古运河景观为风貌,逐步形成苏鲁交界、徐州与连云港之间的区域性商业贸易中心、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性、多功能的城市。城市名称,参照历史沿革和传统习惯,拟用“邳州市”。
以上报告,当否,请予批示。
附件:(一)邳县地图
(二)邳县县城城区现状图
(三)邳县交通图
(四)邳县在全省的位置图
(五)邳县在淮海经济区位置图
一九八八年三月五日(印)
抄送:市民政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邳县人民政府文件
邳政发〔1988〕139号
关于邳县撤县建市后拟名“邳州市”的补充报告
省人民政府:
我县于一九八八年三月五日向徐州市人民政府呈报并由市政府转呈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关于邳县撤县建市的报告》中谈到,邳县建市后,城市名称拟用“邳州市”。现将理由补充报告如下:
一、邳县为邳州,历史源远流长。
邳县历史悠久。县境内大墩子遗址(属新石器时期青莲岗文化遗址)的发掘,把江苏历史推进2000年,据该遗址出土文物和《史记》等历史资料考证,约在六千年前,这里已有初具文明的部落人群聚集生活,他们对黄河、淮河流域的人口繁衍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夏禹时(公元前2205年),邳地开始有了行政建置。《荀子·解蔽注》载,我国车马发明者奚仲便从薛邑(今山东薛城)迁都于邳,史称“下邳”。此后,商置邳国,周设下邳邑,秦置下邳县;西汉时,韩信封淮阴侯,建都于下邳,东汉置下邳国。南北朝时期,魏置为东徐州,领三郡,辖数县;陈改为武州,领一郡,辖数县:北周改为邳州,领一郡,辖数县,邳州之名自始。隋唐以来至明清皆置为州治,领辖郡、县。民国元年(1913年)废州为县,始称邳县,迄用至今。
二、邳县称邳州与史一脉相承,顺应海内外专家学者的习惯称呼。
自公元579年,北周置邳州之后,迄今已有1409年的历史。邳州之名不仅屡载正史,同时,也被历代文人写入文学作品。如南宋文天祥《望邳州》:“邳州山,邳州水,项籍不还韩信死……”;陈秀民诗:“青山一发现邳州,落日云迷故国愁……”等等。在邳地发生载入史籍的事件,地名均称“邳州”,这已成为海外汉学专家及国内历史研究工作者的习惯称呼。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已接待过日本、美国、新加坡、泰国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汉学家多人,他们均建议,为尊重历史,与史书称呼相吻合,邳县拟改称邳州为好。
三、邳县改为邳州是撤县建市的需要。
一九八七年,南京大学地理系和徐州市经济研究中心、市计委、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处联合研究制订的《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体系布局》,建议邳县建市后,取名“邳州市”。
四、邳县撤县建市后,更名“邳州市”,符合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中关于地名更名的规定。不违背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符合地名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邳”为专用地名字,在全国地名中无重名、无异读,用于地名具有一定的持久性、稳定性、连续性。
专此报告。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印)
抄报:省民政厅

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