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鲨”折翅:歼15前后坠毁4架将退役,被歼11BS舰载版代替!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编辑/长河观古今
2022年,央视罕见曝光了歼15一个细节:一个歼15战斗机小队在首长面前执行表演展示任务返航后,中央电视台进行了采访。
带队的长机飞行员徐英心有余悸地表示:“我当时坐在飞机里面,心跳都特别快,就担心飞机有问题”。
歼15飞控一直不稳定?
2016年,时年仅29岁的张超烈士因歼15飞控软件在降落前突然失控,导致飞机急速上仰,最终牺牲。
据了解,在张超之前,另一名飞行员曹先建也曾因歼15飞控失常坠机受重伤。
这一系列事故突显出歼15飞控系统存在的隐患。歼15的飞控软件直接源自歼11,但并未考虑到两种机型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歼15采用三翼面布局,主翼和尾翼可折叠,这增加了飞行控制的复杂性。但研发团队直接应用老系统,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明显的设计缺陷。
仅4年时间里,就出现了4起歼15因飞控问题坠毁的事故,占到歼15总产量的6.7%。
这一失事比例明显偏高,已经严重影响了舰载机部队的作战能力。而飞控系统的设计与调试本应是新机研制的重中之重。
歼15的开发单位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此后还承担了歼31和新一代舰载机的研制任务。
但歼31至今迟迟未能正式服役,新舰载机也仍处于设计阶段,两项核心项目的进展都较为缓慢。
陆基战斗机歼11BS也出了问题
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制的多款歼击机先后曝出在飞行中出现失控事故的消息,仅公开报道的就不止一起。
这背后反映了一个现实——在追求极限飞行性能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来自飞控系统的潜在威胁。
作为第三代战斗机,歼-11BS采用了后掠翼和向量喷口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机动性。但这种高攻角机动的背后,是极端复杂的气动环境。
2009年,一架歼-11BS在拉升时突然失控长达26秒之久,陷入不可控的螺旋下坠状态。
所幸飞行员手动切断电传飞控,打开气动刹车降落伞,才平安返回。故障原因后被确认为飞控软件错误设置了机动限制参数。
更为典型的是歼-15战斗机。它不仅采用了高攻角的三翼面设计,还使用了极易在高攻角下失速的后掠翼。这给飞控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实际上,过于追求极端机动性的代价,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明确。
以色列研制的狮式战斗机采用了大胆的近距耦合设计,使得飞机失去任何自稳定性,完全依靠电传飞控系统来保持控制。
但当时的电子技术水平还无法支撑这样的设计,飞机就像一头未驯的野兽,飞行员根本无法驾驭。
在短短8个月的飞行试验后,整个计划只能无奈结束。
相比之下,我国自主研制的歼-10采取了更为谨慎的设计方案。它采用温和的中距耦合布局,保留了一定的自稳定性,也大大减轻了飞控系统的设计难度。
此后10年间,歼-10并未出现过因飞控故障导致的重大事故。
如何解决飞控系统的隐患
为彻底解决歼15的设计缺陷,航空工业部门采取了两手准备的对策。
一方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与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进行紧密配合,着手全面检修歼15的飞控系统,通过软件和硬件升级的方式逐步完善飞控性能。
另一方面,航空工业决定在歼15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研制一种替代的新型舰载机。
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以歼11的机体为基础,发展出舰载版的歼11BS来取代歼15。
相比歼15,歼11BS在保持了歼11良好飞行性能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大量针对性的改进。其机翼采用了更先进的折叠结构,不仅提高了存储效率,还增强了机动性。
动力系统也进行了优化,同时,歼11BS强化了导弹挂载能力,增大了载油量,彻底满足了航母的使用需求。
经过设计人员的不懈努力,歼11BS于2015年首飞成功,并在多次试飞中表现出色。
有报道指出,在新航母福建号上出现的舰载机实物模型就是歼11BS。这表明军方已批准歼11BS正式入役,并将逐步取代问题频出的歼15,成为航母舰载机队的主力机种。
中国舰载机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难题,需要持续积累经验。但从歼15到歼11BS的重要转变,证明了我国航空工业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上已经具备实力。
总结
歼15的飞控问题虽然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但沈飞集团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并为未来航空发展寻找新的方向。
中国的航空工业将继续努力,以确保海军航空力量的稳步增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