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了解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的战法是从桂陵之战中来的,而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截击战,其中相关人物有孙膑,庞涓田忌等人,那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细细说来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了卫国,而当时的卫国是魏国的附庸国,类似小弟,你打我小弟我肯定要出兵打你,于是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
赵国快撑不下去了,只能向齐国求救,然后齐军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另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来救援赵国
而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 庞涓率军八万魏武卒到达卫国。而这时齐国的田忌、孙膑也已率军到达齐、魏两国边境地区。
田忌想要直接与魏军主力交战,但被孙膑阻止。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会被消耗,而国内的防务必定会空虚。
应当采取声东击西、来打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魏国一撤军,赵国自然就得救了。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战术。

孙膑建议田忌南下假装攻打魏国的平陵,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平陵是魏国军事重镇,地方虽小,但是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魏国首都大梁的战略要地,是很难被攻克的;
而且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进军途中要经过市丘,一个地方名,粮食容易被截断,
那为什么还要攻打平陵呢,是为了更好的迷惑魏军,让庞涓以为齐军主将指挥无能,不会打仗,竟然去攻打平陵,从而让他们产生轻敌想法。
田忌采纳孙膑的计谋,就向平陵进军。接近平陵时,孙膑向田忌建议由临淄、高唐两城的主将率军直接向平陵发动攻击,来吸引魏军主力,果然攻打平陵的两路齐军吃了败仗,但这也是计划中的一步。
孙膑让田忌一面派出轻装战车,直达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来激怒魏军,好迫使魏王命令庞涓赶快回来救驾;
一面让田忌派出少数部队假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故意被打败,使他们进一步轻敌,觉得齐军怕他们。
田忌按孙膑的要求一一照办,果然庞涓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日夜兼程回来救大梁。
而孙膑呢,就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设下了埋伏,结果就打败了庞涓,获得了胜利。
孙膑也算复仇了,了解历史的朋友就知道孙膑的腿是怎么瘸掉的!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难,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 一个打法,叫围魏救赵,后来还被列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之后,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此战魏国元气大伤,这场战争后,让原本强大的魏国,失去了霸主地位,丧失了独霸中原的能力。
桂陵之战失败后,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的损失,发兵攻打了韩国。韩国自己撑不住了,就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想坐山观虎斗。
眼看魏、韩都疲劳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率领齐军直奔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担任军师,估计又想来个围魏救赵,不过这次救的是韩国。
对的,就是再来一次围魏救赵的策略,直奔魏国首都大梁,魏王又急忙叫庞涓回来救驾,后来庞涓带兵赶到后,齐军立马就撤退了,把这边的魏国气的不行。
魏国原本就快拿下韩国了,但又是齐国从中作梗,那种恼火自然不必多说,为了吸取桂陵之战的教训,不想重蹈覆辙。
于是决定先放过韩国,转向齐国,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给自己捣乱,就命令魏军继续追击。
孙膑针对魏兵强悍善战,主帅庞涓自负的心态,并且蔑视齐军的弱点,大打心理战,定下减少炉灶诱敌深入的策略。
就是在第一天挖10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至只有5万人用,第三天又减少至仅有3万人用,造成齐军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兵因为害怕导致大批逃亡,兵力不足的假象。
而孙膑,早已经在马陵这个地方, 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起放箭, 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
庞涓果然如孙膑所料,中计了,接连追击齐军3天,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就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
于是命令部队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到了马陵。

忽然就见到那个被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又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亮来看,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箭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
结果魏军大败, 庞涓眼见败局已定也自杀了。 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这就是历史有名的马陵之战,
魏国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遭受重创后,军事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国乘虚而入,从此丧失了独霸中原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