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连环杀人案:黑暗中的二十八年追凶之路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甘肃白银,这座本宁静的城市,被一系列血腥惨案拖入无尽的恐惧泥沼。白银连环杀人案,犹如高悬的阴霾,每一个细节都刺痛着公众的心,也成为中国刑侦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追凶历程。
1988年5月26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夏日傍晚。白银公司23岁的女职工白某,如往常一样下班回家,准备迎接温馨的夜晚。谁能料到,家中早已潜藏着致命危机。凶手趁其不备,痛下杀手,作案手段残忍至极,不仅夺走白某年轻的生命,还对尸体进行了侵害。当案件发生后,白银市公安局迅速出警。彼时,刑侦技术相对落后,现场勘查主要依赖简单工具和警察的经验。有限的技术手段使得收集到的线索寥寥无几,警方只能依靠最原始的办法——挨家挨户走访周边居民,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目击证人。但凶手狡猾至极,几乎没留下破绽,案件侦破从一开始就陷入僵局。
时光匆匆,恶魔的脚步并未停歇。1994年7月27日下午,白银供电局19岁的临时工石某,在单身宿舍内惨遭毒手。利刃割喉,现场混乱,生命的消逝如此突然,恐惧再次笼罩白银市。警方迅速增派人手,扩大排查范围,对周边的流动人口、有前科人员进行逐一筛查。然而,凶手仿佛鬼魅一般,在警方的重重围堵下,依旧逍遥法外。

图文无关,谨慎甄别
1998年,注定是白银市最黑暗的一年。1月16日下午,居民发现29岁的杨某在家中遇害,颈部被切开,财物被洗劫,现场惨不忍睹。警方还未从这起案件的震惊中缓过神来,12天后,27岁的邓某同样在家中被残忍杀害,割喉、下身赤裸,作案手法与之前如出一辙。这两起案件的接连发生,让白银市居民陷入了极度恐慌。警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投入更多警力,成立专案组,对案件进行深入调查。他们仔细梳理每一个细节,分析凶手的作案规律,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同年7月30日,悲剧再次上演,这次的受害者是年仅8岁的苗苗。她在家中被凶手切开颈部,幼小的生命就此陨落。一个孩子的无辜离世,让整个城市愤怒与悲痛交织。家长们人心惶惶,不敢让孩子独自外出,大街小巷弥漫着恐惧的气息。警方全员出动,加大对全市范围内的巡逻力度,对各类场所进行地毯式排查,誓要将凶手绳之以法。
11月30日,白银公司女青年崔某在家中被杀害,凶手依旧残忍地切开她的颈部,抢走财物。这一系列案件的高度相似性,让警方意识到这是一起连环杀人案,并决定将所有案件并案侦查。专案组日夜奋战,分析凶手的作案特点,他们发现凶手多选择白天作案,受害者均为年轻女性,且作案地点集中在白银市的居民区。警方根据这些线索,对重点区域进行反复排查,绘制犯罪地图,试图找出凶手的活动轨迹。
进入21世纪,凶手的罪恶行径仍在继续。2000年11月20日,白银棉纺厂女工罗某在家中遇害;2001年5月22日,女护士张某在自家被害;2002年2月9日,女子朱某在宾馆客房惨遭毒手。每一起案件的发生,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着警方和市民的心。警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断调整侦查方向,与凶手展开一场艰难的较量。
多年来,警方从未放弃对这起案件的调查。随着刑侦技术的不断进步,他们不断对现场遗留的物证进行重新检验和分析。从传统的指纹比对到先进的DNA技术,警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无数次的排查、审讯,走访了数以万计的群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个过程中,警方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线索中断、嫌疑人身份难以确定等,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职责,为了给受害者和家属一个交代,为了维护社会的正义,从未退缩。
转机出现在2016年。随着DNA技术的飞速发展,警方对当年案件现场提取的生物物证进行重新检验和比对。海量的数据处理和精准的技术分析,终于让凶手露出了马脚。警方锁定了一名叫高承勇的男子,他的DNA与案件现场的物证高度吻合。高承勇,这个隐藏在黑暗中长达28年的恶魔,终于浮出水面。

高承勇图片
2016年8月26日,警方在白银市工业学校一小卖部内将高承勇抓获。当冰冷的手铐铐住他的双手时,整个城市都为之震动。在审讯室里,高承勇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他的作案动机仅仅是因为心理扭曲,看到年轻女性就会产生杀人冲动。这些年,他在恐惧与侥幸中生活,却不知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2018年3月30日,甘肃省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高承勇故意杀人、强奸、抢劫、侮辱尸体一案,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2019年1月3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罪犯高承勇被执行死刑。

这起案件不仅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沉痛打击,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次深刻警醒。它见证了刑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彰显了警方坚守正义、永不放弃的决心。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受害者们无辜失去生命,家庭支离破碎。而警方在艰难的侦查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始终坚守岗位。如今,凶手已伏法,但那些伤痛和教训永远刻在人们心中,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生命,守护社会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