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里根本没我,你只在乎你的家人,这日子没法过了,离婚吧”
我是qqhim,你有故事,就来找我。点击上面“关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俗话说,长兄为父。在传统观念中,作为年长的哥哥,对弟弟妹妹都有责任和义务,尤其父母去世了之后,更应该给予弟弟妹妹必要的帮助。
还有一句话叫做,“老嫂比母,小叔子是儿”。这句话和上面那句话是连着的,在传统观念中,做嫂子的应该对小叔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弟承担责任和义务,尤其在公婆去世之后,更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
这种传统观念,自有它的道理所在,如果能够正常地按照上面两句话去执行,三个当事人都很懂事,最后自然会是良性的结果。
但是,现在很多人已经弱化了这种传统观念,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长兄为父”以及“老嫂比母”,而且三个当事人也并非全都能做到懂事,所以很难去执行这种传统观念。
不过,特殊情况下,人们会记起这种传统观念,比如:
一个有兄弟二人的家庭,父母不在了,弟弟还小。这种情况下,做哥哥的以及做嫂子的从良心上来说,很难对弟弟不管不顾。而且,世俗的眼光在这时候会盯着这一家人,如果哥哥嫂子尽不到“长兄为父”以及“老嫂比母”的义务,通常都会被人说三道四。
这样的情况并非只是在影视剧和小说总会出现,现实中有很多家庭就摊上了类似的情况。昨天米希跟我讲的她一个朋友的婚姻,其中涉及到的家庭问题就是上面这种问题。
“老公,让你弟弟搬出去住吧!”
阿廷就是米希的那位朋友,他们家兄弟两个,他是老大,有个弟弟。本来一家人其乐融融,阿廷结婚之后,日子更是呈现出越来越好的态势。
可是,他们家在这种情况下却来了个晴天霹雳:父母出车祸去世了,家里只剩下他们兄弟二人。
阿廷的弟弟当时还在读初中,本来就处于叛逆期的他,遭遇了父母离世的打击,变得很偏激,很狂躁。
弟弟是阿廷唯一的亲人,他不能不管,他觉得自己作为弟弟唯一的亲人,至少应该把他抚养成人,为他保驾护航到成年。
从此之后,他就把弟弟接到自己家去住了。他以为妻子小叶会同情弟弟,会跟他一起照顾弟弟,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弟弟刚搬过去时,一切看似还很正常。不过,很快就有了矛盾和问题。
对阿廷的弟弟来说,虽然小叶是嫂子,是他哥哥的妻子,但于他而言是外人,是个相对陌生的人。再加上他当时那种偏执的状态,叛逆的状态,就导致他和小叶之间总是有正面冲突。
对小叶来说,虽然他是自己的小叔子,虽然是自己老公的弟弟,但于她而言是外人,是个相对陌生的人。连续多次有了冲突之后,她就受不了了,直接命令阿廷,“老公,让你弟弟搬出去住吧,我跟他合不来!”
阿廷很不认同小叶的话,“你让他搬哪儿去?我爸妈都不在了,我作为哥哥,这里就是他的家。你作为嫂子,怎么能说出这种话!”
小叶气急败坏地说,“你心里根本没我,你只在乎你的家人,这日子没法过了,离婚吧!”
因为矛盾不是一朝一夕酿成的,阿廷自己也一直在压抑,所以当小叶提出离婚时,他答应了,“既然如此,那我们离婚吧!”
他们真的离婚了,离婚后阿廷和弟弟一起生活。有人劝他去找小叶复婚,他拒绝了,“我弟弟是个大活人,必须跟着我过,复婚不会让这个问题消失,所以还是算了!”
婚姻中的某些问题,不能用极端的方式去解决!
米希说,“他们的父母还在世时,其实一切都各自安好,谁也想不到最后会闹成这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虽然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但是他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挽救的可能性不大。”
上面这个案例,米希没有经历过,或许感触不深。从我自身的经历而言,上面三个当事人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用一句话去形容就是:不合理中透着合理,合理中又透着不合理。
曾经我在我哥家住的时候,单纯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是别扭的。虽然哥哥嫂子都很好,但我有一种把自己当外人的感觉,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有一种陌生的感觉。
而且上面案例中所讲到的一些细节,我多多少少也都经历过,不过我不想让哥哥嫂子闹什么矛盾,不想让他们因为我而起什么争执。所以到后来,我才会选择一直在外地一个人生活,这样才能做到各自安好。
就上面那个婚姻案例而言,婚姻中的这种问题,不该用极端的方式去解决。其实,退一步来说,完全是可以做到各自安好的。
既然阿廷的弟弟住他们家使得他们的婚姻出了问题,这就说明需要做出调整。他们三个当事人都没有错,阿廷想对弟弟负责没有错,小叶想让弟弟搬出去也没有错,弟弟还不懂事,也算不上错。
让弟弟搬出去也没什么不好,搬出去不等于说不管不顾了,能够做到各自安好,就没必要非得搅在一起闹矛盾。他们其实没必要离婚,只需要调整一下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或许之后有一天他们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其他的婚姻问题也是类似:如果不是非离婚不可的问题,但凡有调整空间,都可以试着作出调整。如果调整之后还解决不了问题,那时候再离婚也不迟。而如果调整了之后就各自安好了,问题解决了,何乐而不为呢?处在婚姻中,不能任由自己的内心太浮躁,不然有了问题就想当然地要离婚,那就太盲目了。(qqhim,你有故事,就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