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廖沙:刘少奇的俄国孙子,放弃军衔也要来中国,如今定居广州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今年是中俄混血儿阿廖沙定居广州的第16年,当年阿廖沙想在中国定居的时候只想找一处温暖、简单能让他熟悉中国的城市,最终他选择了拥有各式美食,正处发展阶段的广州。
2006年当阿廖沙定居广州的时候广州还只有寥寥数条地铁,现如今广州已经发展成了国际化的大都市,十几年间看着广州发展的阿廖沙也对广州增添了更多家的感觉。
想到曾经在俄罗斯机密单位任职20多年的日子,阿廖沙还是更喜欢在广州的生活,想到这阿廖沙觉得自己放弃军衔来到了中国的决定实在是太正确了。
也正因阿廖沙对中国的爱让他在2017年的时候成为了广东首批拿到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人士,要知道哪怕是在现在能够获得我国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人生也没有多少。
中俄混血的阿廖沙为何会选择定居广州?而且不惜放弃军衔也要来到中国?
这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和阿廖沙的身世有关。
身世成谜,爷孙两人只见过一面
阿廖沙的中文名叫刘维宁,是刘允斌儿子、刘少奇的孙子,刘允斌1939年时跟随前往苏联养伤的周总理赴苏联学习那年他才14岁。
刘允斌自奔赴苏联后就在苏联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刘允斌先是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了一段时间,对苏联的生活情况有所了解,随后又进入了苏联钢铁学院中学习。
在苏联钢铁学院中学习的这段日子刘允斌结识了自己的妻子玛拉,玛拉当时也就读于苏联钢铁学院,在认识刘允斌之后就对这位极具个性的男子入了迷,随后在和刘允斌交往了一段时间后两人便结了婚。
1950年两人结婚之后刘允斌和妻子玛拉留在苏联生活了一段时间,并且在这几年内两人生育了一儿一女,女儿1952年生名叫索妮娅,儿子则就是1955年生的阿廖沙。
在生下女儿那年刘允斌的父亲刘少奇出席苏共十九大的时候在苏共领导人的陪同下见了儿子刘允斌一家人,这个时候还没有阿廖沙。
等阿廖沙出生的时候刘允斌也获得了莫斯科大学核物理专业副博士学位,这个时候的刘允斌也算是在苏联学成了,刘允斌心底也知道当初父亲送他来苏联学习就是为了学成后回国报效国家,他自己心底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当刘少奇要求刘允斌回国工作的时候刘允斌不顾妻子的挽留也要回国去工作,因为刘允斌回国报效之心从未改变过,在毕业之前他就做好了回国的打算。
在刘允斌还未毕业的时候我过驻苏联的大使张闻天见到刘允斌的时候曾问过他:“你毕业后要去哪?”
当时刘允斌的回答是:“导师介绍我去一个研究所里工作。”听闻刘允斌的回答后张闻天为了照顾刘允斌在苏联的妻儿就对他说:“不如你留在中国驻苏代表团里工作吧。”
面对张闻天的邀请刘允斌断言拒绝了,他在苏联迄今为止进行的学习就是为了回国报效国家的,不论是谁都无法动摇他的决心。
所以刘允斌在毕业后不顾在苏联的妻儿果断的回到了国家中来,并且用自己在苏联学到的知识帮助了我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
虽然刘允斌在回国的行动上表现的极为强硬,但在他的心底还是有着对妻儿的愧疚,起初他也不是没想过把妻儿带到中国来,可妻子的家人们都在苏联,要跟着刘允斌去中国也就意味着要抛弃自己的家人,在妻子拒绝后刘允斌也就不再提这件事了,而是决定自己一人回去。
对于抛妻弃子的行为刘允斌也曾愧疚的说道:“我爱我的妻子,但是我更爱我的祖国,我学成后是一定要回来的,但玛拉不来,我们只能过上这分居的生活,对玛拉母子我心底一直抱有愧疚。”
刘允斌自从选择回国后就和妻儿分别了三年的时间,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幼小的阿廖沙身边一直没有父亲的陪伴,但在中国的刘允斌也没忘记在国外的儿子和女儿,在苏联的妻子时常能收到刘允斌从国内寄过去的信件和图画书。
信件是刘允斌写给妻子的,他对妻儿有愧但是他心底也是真心爱着她们的,妻子收到的信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刘允斌对妻儿的爱以及他心底的愧疚,为了弥补儿子缺少的父爱刘允斌在寄过去的图画书上在每一句中文下面都翻译了俄文,以此让儿子女儿能够读的懂。
但幼小的阿廖沙并不知道父亲离去的苦衷,可通过父亲寄过去的图画书阿廖沙从中感受到并学习到了中国文化,图画书上的中国文化寓言故事在小时候的阿廖沙心中扎了根。
直到1958年时刘允斌才又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当时刘允斌的妻子玛拉带着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廖沙来中国住了十几天,这短暂的十几天也成为了刘允斌和儿子阿廖沙见的最后一面,也成为了刘少奇和自己孙子唯一的相处时光。
阿廖沙和爷爷刘少奇相见的时候才5岁,那个时候他还记不得很多事情,如果不是当时拍下来了一张照片,阿廖沙的记忆中的爷爷刘少奇就不会记得这么清楚。
当时妻子来中国的时候刘允斌心底是很开心的,他也试图在这次让妻子和儿女都留在中国,可这次妻子来是跟刘允斌告别的,等玛拉在中国呆了十几天回去后就跟刘允斌离了婚,在离婚后恰巧碰上中苏关系恶化,这也让刘允斌和妻子之间断了联系。
在阿廖沙的记忆当中自5岁那年后就再也没有过父亲的消息了,母亲玛拉也没有过多的讲述父亲的身份,以至于阿廖沙一直不知道自己父亲的情况。
其实这也不怪阿廖沙的母亲,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他们父亲和爷爷的身份又太过特殊,不告诉阿廖沙也是为了他的安全着想。
受到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玛拉回国后几十年的时间也没有收到刘允斌的消息,直到1987年玛拉才得到关于刘允斌的消息,但这却是他的死讯,此时距离1967年刘允斌去世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多年后取得联系,阿廖沙认祖归宗
在阿廖沙的印象当中父亲的身影是模糊的,更别说对自己爷爷的印象了,自己姐姐因为比自己年长几岁记得还清楚一些,阿廖沙如果没有母亲的讲述对爷爷父亲的记忆只会更加稀薄。
虽然阿廖沙并未跟自己的父亲在一块待过很久,可从阿廖沙身上还是能看到刘允斌的身影,身为刘允斌的儿子阿廖沙继承了父亲的聪明才智,这也让他在俄罗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阿廖沙在和父亲那边断了联系的时间里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毕业后进入了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这个时候阿廖沙的身份已经是苏联的一名军人了,负责国防工作也带给了他不低的军衔。
当阿廖沙一家收到刘允斌去世的消息时正是阿廖沙在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的时候,自从收到父亲的消息后在阿廖沙心底便有了去往中国的心,可当时他还有军人的特殊身份不能够贸然前往,于是阿廖沙也只能将这份冲动压到了心底。
可后来阿廖沙工作期间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逝世或离开,1989年时阿廖沙的外公外婆去世,他的母亲也在1998年去世,仅剩下的一个亲人就是自己的姐姐,但姐姐早在1988年时就前往美国定居去了。
可以说在1998年时阿廖沙在俄罗斯处已经没有多少亲人了,但在远方的中国还有着阿廖沙的不少亲人,要说最亲密的那就是阿廖沙的奶奶王光美了。
而阿廖沙能够再次前往中国也是多亏了和奶奶之间的联系,自从1987年阿廖沙一家得知刘允斌去世的消息后便开始与中国的亲人展开联系,在这个过程中阿廖沙多次写家书给奶奶王光美,也正是这一封封家书把阿廖沙和王光美之间的亲情重新联系了起来。
1998年是阿廖沙的爷爷刘少奇诞辰100周年,当时国内向阿廖沙发出了邀请函,可当时阿廖沙在俄罗斯的机密部门工作了20多年,按照相关规定阿廖沙只能在退役三年后出国,因此俄罗斯有关部门将这封要求韩扣押了下来。
在得知此时后阿廖沙十分焦急,为了拿回邀请函还向有关部门提起了申诉,但这些申诉结果无一例外全部以失败告终。
这个时候阿廖沙也意识到了,自己若不满足退役3年的条件,俄罗斯方面是不会放自己出国的。
于是阿廖沙为早日前往中国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军衔,选择了提前退役,为的就是能够早一天来到中国。
这份期待在2003年时终于被阿廖沙实现了,03年4月份阿廖沙满足了条件带着妻子踏上了前往中国的道路,回国后阿廖沙先是去了北京找到了跟自己以家书通信数年的奶奶王光美,在奶奶那住了几天后阿廖沙这才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感觉。
和奶奶王光美住了几天后阿廖沙便带着妻子前往湖南老家认祖归宗,在老家阿廖沙还参观了爷爷刘少奇的故居。
这个过程中阿廖沙是由自己的姑姑刘爱琴带领的,阿廖沙的中文名刘维宁正是阿廖沙的姑姑刘爱琴所起的。
当刘爱琴带着阿廖沙来到他父亲曾住了10多年的地方时,阿廖沙的眼里瞬间被泪花充满,自己时隔几十年后终于在这天和父亲又有了联系,这份融于血液当中的亲情让阿廖沙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做中俄友谊大使,定居广州
2003年是阿廖沙时隔多年后第一次来到中国,虽然阿廖沙这个时候还没有定居中国,但他在第一次回国探亲后就经常来到中国,并且在给奶奶王光美写的信中说道:“我有两个故乡,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俄罗斯,以后我要做一些有利于两国之间的事情。”
阿廖沙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阿廖沙促进中俄交流的第一步就是从自己的妻子那下手,阿廖沙的妻子懂一些医学上的事情,自从来到中国后阿廖沙便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他准备让妻子学习中医并将其带回俄罗斯去。
同时阿廖沙也准备通过自己对俄罗斯的了解为中国人介绍俄罗斯的情况,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促进中俄之间的感情。
起初阿廖沙在两国之间频繁来往,可慢慢的阿廖沙发现自己光在中国居住这么一段时间是不够的,如果想真正的了解并融入到中国里就要长居中国。
抱着这样的想法阿廖沙寻找到了自己适合居住的城市,这个城市就是广州,阿廖沙一家在2006年时定居到了广州,这一住就住到了现在。
事实证明阿廖沙在广州居住的决定为他融入中国带来了极大的融入,他的儿女自小就知道他们家族的历史,不像阿廖沙小时候一样对自己的家族历史知道的那么模糊,同时阿廖沙的儿女也在他的熏陶下爱上了中华文化,他的儿子在长大后还久住到了广州。
阿廖沙也在中国居住的这段时间也成功将中华文化融化贯通,实现了自己作中俄友谊大使的计划,为两国之间的交流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