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申遗成功的端午祭,是偷窃了中国的端午节吗?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中国国内各种媒体几乎在同一时间报导了这个新闻,消息一出,举国震动。纷纷对韩国“偷窃”中国文化口诛笔伐,同时对中国没有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痛心疾首。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韩国申遗的“端午祭”是偷窃中国的端午节吗?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他三个是:清明节、中秋节、春节)。是为了纪念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在汨罗河投水自尽的楚国大夫屈原,这一说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端午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有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二十多个名称。
端午节的两个标志性习俗是吃粽子和赛龙舟,有得吃有的玩还有热闹看,这大概是端午节能历经两千三百年一直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朝鲜半岛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家叫“箕子朝鲜”,是由商纣王的叔叔箕子于公元前1120年建立。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箕子入朝鲜后,带去了先进的殷商文化。他以礼义教化人民,又教给耕织技术。受殷商文明的影响,朝鲜半岛社会有了迅速的进步。此后,朝鲜半岛政权无论如何更替,始终受到中华文明的教化和影响。
所以著名那个笑话说“韩国人发明了全世界,而中国人发明了韩国人”,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江陵端午祭”的由来
朝鲜半岛全盘照搬了中国的历法(其中包括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的“二十四节气”),因此根据时令变化而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朝鲜也一律照办。

韩国申遗的叫“江陵端午祭”,其历史也较为久远,根据3世纪的中国文献《三国志》中的《魏书·东夷传》的记载,江陵是古代的部落国家东藏的故土。东藏有祭拜天神,男女一起喝酒跳舞的名为“舞天”的祭典。
中华文明圈周边的国家要查他们以前的历史,很多时候都得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去找,尤其是朝鲜、越南这些蕃属国。就连印度要去研究古印度还要来中国看《大唐西域记》。
后来逐渐吸收中华文化,演变成了朝鲜半岛自己的“端午祭”。每年的五月初五,在位于朝鲜半岛太白山脉以东的江陵及周边地区,举行萨满祭神仪式,以敬拜山神和男女守护神。它包括传统音乐、Odokddegi民歌、官奴假面剧、口头叙事诗歌以及各种大众消遣活动。
所以不管从节日的由来、形式、习俗等方面来看,韩国“江陵端午祭”跟咱们的端午节完全不是一回事。

传统文化的争夺
这个区别也体现在其他的节日上。比如春节,虽然韩国也贴春联,但是作为番属国他只能用白色的纸张,春联的内容很单一,跟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形式的“对联”完全没得比。

还有朝鲜半岛也有舞狮和舞龙,但是跟中国舞狮的威猛粗犷,讲究神似,鼓乐激昂相比,他们那个只能算是皮皮虾逗你玩。

中国南派醒狮

韩国“舞狮”
不过,韩国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变现的能力,曾几何时是甩我们几条街的。
“榫卯”被韩国改名为“大木匠技术”申遗成功;

“中国结”被韩国改名为“韩国结”申遗成功;

“元宵节”被韩国改名为“燃灯节”申遗成功;

自贡灯节
还有很多从中国传承而来的传统文化被韩国申遗!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反求诸己。我们为什么不去申遗?说明我们自己对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不重视、不关心,你自己不要,还不能让人家当成宝贝供起来?
当然韩国的申遗也促进了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拟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履行《公约》缔约国义务的必要举措。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浏览以下网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ccccccc/qz2a1lgtvvw.html >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