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之“忠勇无双背锅侠”—马谡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编带领大家来到三国历史中,看看历史上的马谡是何如人也,与大家心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他又如何成为三国历史中的“背锅侠”的呢?
提起马谡,大家心中第一反应就是“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在众多的影视及小说等艺术作品的宣传下,马谡的无能形象已深入人心,但是马谡真的是个无能之辈吗?如果马谡真的言过其实,为什么平南蛮的时候屡献奇迹呢?如果马谡真的不堪重任,为什么诸葛亮这样的大政治家对其情有独钟呢?难道真的是诸葛亮没有察人之能吗?下面就带大家探究一下马谡失街亭背后的事实真相。
彰武三年春,在平南蛮战役的大练兵过后,诸葛亮亲帅大军出汉中,踏上了他北伐的征程,这次北伐诸葛亮派赵云和邓芝作为疑兵,占据箕谷,自己亲帅人马出祁山,向曹魏政权发起大规模进攻,马谡就是在这场战役中担任先锋,《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亮使马谡督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为郃所败”,《张郃传》中也表示过“马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这段史料也是后世评书戏曲以及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主要来源,演义中诸葛亮嘱托马谡在当道扎营,而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副将王平劝阻,坚持把兵马屯到山上,最终被曹魏大将张郃打败,导致诸葛亮败走西城,被迫使用空城计退敌,第一次北伐以失街亭宣告失败,理所应当的把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失街亭。在此呢,个人认为有失偏颇。
首先我们说失街亭,马谡确实没有守住街亭,但是如果换做别人就一定能守住街亭吗?恐怕也未必,大家普遍认为街亭失守是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山上扎营所致,三国志中也确实说马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但是这是主要原因吗?诸葛亮传中说“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为郃所败”,意思就是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调动节度,最终被张郃打败了,但是大家注意,这里的“节度”是让马谡“据城”吗?假设马谡酗酒、鞭挞士卒、不占水源等等,这些不都可以算是“违亮节度“”吗?所以说,史书上并没有说诸葛亮让“据城”,而是大家把这两本传记中的记载联系在一起,先入为主产生了这个概念,所以个人认为失街亭的原因并不是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妙计。那么失街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个人认为有四点:
一、兵力对比
兵力对比悬殊,众所周知,蜀汉后期的兵力远远小于曹魏的兵力,人口也远远小于曹魏的人口。
二、部队战斗力差异
猇亭大战后蜀汉兵马消耗殆尽,北伐的队伍是孔明后组建的,缺乏实战经验,仅仅参与过平南寇的战争,与曹真、张郃率领的曹魏老牌军队比起来,自然处于劣势。
三、兵种差异
曹魏的西部军区有大量的骑兵,而且是本土作战,蜀汉的人马则是步兵,而且是异地作战,自然吃亏。
四、指挥官差异
张郃是曹魏的大将,在曹操时期就加入曹魏阵营,作战经验相当丰富,而且被曹操誉为“五子良将”之一,戎马一生,参加过的大小战役不计其数,而马谡仅仅是个谋士,从没有带兵经验,只是在平南蛮的时候跟在诸葛亮身边出出主意,做一些战略分析工作,二者比起来马谡显然占不了上风。
综合上述四点来看,失街亭是必然的,无论“据城”与否,街亭都很难守住,只是时间问题,所以马谡是给“街亭之战”的失败背了锅。那么马谡为什么心甘情愿背锅,在处罚他的时候毫不辩解呢?我们还要从上诉的四点原因中找出些蛛丝马迹。
上诉四点原因中前三点都是客观事实,是无法避免的,唯独第四点,最耐人寻味。张郃是魏国的五子良将,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些难道诸葛亮不知道吗?马谡年轻气盛并且没有过作战经验,没有实际带过兵马,难道诸葛亮不清楚吗?既然孔明心中都有数,那么为什么不换成和张郃旗鼓相当的魏延或者吴壹做先锋呢?这就显得完全不合逻辑,难道仅仅是想历练马谡吗?很显然不是,毛主席曾经都指出过“诸葛一生唯谨慎”,这么谨慎的孔明,怎么会在这么重要的关口练兵呢?怎么可能冒这么大的风险力排众议让马谡去冒险呢?很显然孔明一定是有他自己的打算的,这一切都要从孔明北伐的目的来入手。
众所周知,曹魏的版图远远大于蜀汉的版图,人口、资源都远超蜀汉,这种情况下,如果和平发展下去,差距一定是越来越大,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诸葛亮一定清楚蜀国的处境,心里也清楚硬碰硬绝对不是曹魏的对手,一举攻克曹魏,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频繁骚扰,阻止曹魏和平发展,同时掠夺曹魏的资源,才能试图缩小差距,这一点在几次北伐的经历上都深有体现,每一次北伐均已失败而告终,但是几乎每一次孔明带出去的队伍都会完好无损的返回,而且每次都掠夺走曹魏大量的军械、牛羊、马匹,同时带走大量的人口,如果有机会还会射杀几个曹魏的大将,尤其是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后诸葛亮的表现是先将得到的资源、人口通通运回汉中,然后自己才率领大军撤退,诸葛亮有生之年就是用这种方式在不断地消耗和骚扰曹魏的发展,同时使自己更加强大。如果看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想到,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根本不在于攻克长安,所以后来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那么这和马谡的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继续分析。
失街亭之前,蜀汉捞到了大笔的好处,要知道,当时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此时的诸葛亮心知肚名,此次北伐利益基本最大化了,战争的目的达到了,再打下去也没什么甜头了,所以决定见好就收,但是如果此时直接退军,不仅部队的士气会受影响,就连将领们心中也一定会感到不甘,对于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此时就需要有一个退兵的借口,那么就是丢掉一个重要隘口,做出无奈退兵的样子。这个隘口就是街亭,那么街亭怎么失,才能既不影响士气,又能对朝廷有交代,又让将领们又没话说,百姓也继续支持呢?
派遣马谡去镇守街亭就成了首选,马谡失了街亭既能维护诸葛亮在大家心中的主帅形象,又可以对朝廷有个交代。但是为什么一定是马谡呢?既然马谡有才能,为什么还要牺牲他不牺牲别人呢?因为马谡和其他人的才能不一样!这一点我们还要从当时蜀汉的人员配置上寻找答案。
在蜀汉后期,关羽张飞这样独当一面的大将已经消失殆尽,赵云年迈,只有马忠、张翼这样的年轻将领,而这些将领还要分出一部分镇守南中,所以真正可以领兵作战的将军少之又少,也就是说战术型的将军极度缺乏,而马谡呢,是一个典型的战略型将领,可以出谋划策,但是不能亲自执行,而战略指挥这个任务诸葛亮本人完全可以胜任,而且是蜀汉政权最高战略指挥官,早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诸葛亮就在隆中对中展现了自己的战略眼光,给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紧接着在荆州初定的时候负责筹备粮饷的工作,又亲自领人马平定孟获雍凯叛乱,所以诸葛亮真正缺的是战术执行型将领,而不是战略型将领,那么魏延吴毅这样的大将就绝对不能丧失,那么无奈之下就只能选择马谡这样一个智谋之士了,既然诸葛亮决定牺牲马谡来维护集体的利益,为什么在杀马谡的时候马谡毫不辩解呢?难道说他真的没有看穿诸葛亮的真实意图吗?
显然不是,马谡是绝对可以看穿诸葛亮的意图的,要知道在争南寇的时候,马谡可是最能读懂诸葛亮内心的人,这就决不是一个普通人具备的能力,那就只能说他在之前就知道这个事情的结果,甚至很有可能是他主动提出来的计策,牺牲自己一个,使集体利益最大化,他们二人联手上演了一部大戏,做给大家看,马谡被杀时的坦然,斩杀马谡后孔明的悲伤,给予马谡亲属的特殊照顾,都能说明这一点。虽然口中说是愧对先帝,并且自己申请降级,实际上内心相当复杂,既有对人才损失的不舍,又有自身无力回天的无奈,同时还有对马氏兄弟的愧疚,最重要的是失去了知音。除此之外,诸葛亮自己给自己降级以后,很快就被刘禅恢复了丞相的职位,同时同意了优待马谡的家族,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一点,如果说孔明复是国家需要他,这还职情有可原,那么凭什么批准优待马谡家属呢?孔明向来是赏罚分明的,如果马谡真的仅仅是一个战败的将军,一个北伐失败的罪魁祸首,这是多大的罪名啊,家属有什么资格被优待?不祸灭九族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受到照顾呢?
因此上,个人认为,马谡的死是预先设计好的,他为了集体的利益,独自一人背了这口“失街亭”的大锅,而且这一背就是两千年。所以说马谡是“忠勇无双的背锅侠”。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