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大清洗:130万人获刑68.2万人遭到枪决,斯大林为何下定决心
苏联领导人中,斯大林毫无疑问最具争议,这份争议的主要来源,是一场规模空前,血腥异常的大清洗。
苏联大清洗
130万人被判刑,68.2万人遭到枪决,900万人被流放西伯利亚。
这些数据还不足以体现大清洗的恐怖,整个苏联高层在大清洗中几乎全部覆灭。1937年苏联1966名党代表,1108人神秘失踪;苏联十五大政治局7人,除斯大林外全部身亡;5位元帅,3人遭直接处刑,1人被折磨至死;全国上下,超3.5万的高级军官遭到刺杀。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斯大林下定决心,发动恐怖的“苏联大清洗”。
大清洗的目的毫无疑问,是清剿反对分子,然而大清洗发生的1934年,苏联明面上已经很难找出斯大林的反对派。他最为忌惮的对手托洛兹基,在1929年被驱逐出境,他最后的对手布哈林,也在同一年被排挤出了政治圈层。
斯大林完全可以将大清洗放在1929年,没必要给反对派5年的发育时间,很显然,一开始斯大林并不想要这数些人的命。
然而,进入30年代之后,一系列变故,彻底挑乱了他紧绷的神经。
“钢铁慈父”斯大林
扫除右派之后,作为独裁者的斯大林下定决心,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加速超车,苏联本身工业基础薄弱,为了支持工业发展,斯大林对农民采取强迫征粮和驱赶富农的政策,用农业反哺工业。
大力发展工业的效果十分显著,苏联的国防和经济飞速增长,为日后阻挡希特勒的进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横征暴敛也让农民对政府生出了剧烈不满,他们拒绝服从,希望减轻负担,然而苏联当局对他们的呼声视而不见,对他们威逼恐吓,甚至逮捕流放。
久而久之,温和派的政治威望与日俱增,甚至一度压过了斯大林,这让斯大林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原本舒缓的神经开始紧绷起来。
各种反对组织见斯大林威望受到维修,开始逐步重生。这些反对组织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柳亭。
柳亭曾担任莫斯科区委书记,由于他极力反对农业集体化,于1930年被开除出组织,此时一个叫卡尤罗夫的老布尔什维克秘密成了了反抗小组,急需一个有声望的人加入,领导对斯大林的抗议行动。
卡尤罗夫极力邀请柳亭,柳亭最终为这个组织写下了一份纲领,纲领对托洛兹基大肆鼓吹,他完全否定了斯大林的经济方针,甚至在1932年8月21日的一次会议上,公开讨论了是否暗杀斯大林。
他同时高调联络其他各方反对组织,他的高调最终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斯大林对柳亭的行为非常恼火,要求枪毙他,但基洛夫、奥尔忠尼齐泽等铁杆斯派却表示反对。最终,柳亭只是遭流放西伯利亚。
但此时的斯大林已经发现,党内实在有太多人和自己持反对意见,他担忧自己真的遭到暗杀,决心做点什么。
二
1934年无疑是苏联历史上的转折点,这一年1月,苏共十七大正式召开,这场会议让斯大林极为尴尬,中央委员选举时,
得票最多,只缺少3票,而斯大林得票最少,缺了270票。
基洛夫
虽然基洛夫是自己的忠实拥护,但簇拥者的声望高出自己时,斯大林异常担忧,他明显感受到了来自基洛夫的威胁。
特别是基洛夫讲话结束,会场居然爆发出了长时间的掌声,所有参会人员发自内心地为基洛夫鼓掌超过了十分钟,当时的苏联有一条隐性规定,十分钟的掌声只能是最高领导人所有。
为了确定自己的独裁地位,斯大林下令将反对他的选票销毁,并采取铁腕手段,在大会上宣布“斯大林只差3票,基洛夫差4票”。斯大林成功取得了会议胜利,但许多反对派私下聚会,决定推举基洛夫,彻底取代斯大林。
基洛夫拒绝了这些人的提议,他是斯大林一手培养的接班人,完全没有理由和斯大林发生冲突。
就在基洛夫拒绝提议后不久,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后脑,射向基洛夫的子弹带走的不止是他的生命,还有无数人的生命,他的死无疑是苏联大清洗的开端。
1934年12月1日傍晚,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基洛夫正漫步在地斯莫尔尼宫的走廊中,由于他走路时,不希望被人跟着,于是警卫一直与他保持着很远的距离。
就在基洛夫停下脚步,准备推门时,一个叫尼古拉耶夫的突然从他身后出现,掏出怀里的左轮手枪,朝着基洛夫的脑袋扣动了扳机,基洛夫应声倒地,基洛夫是斯大林的挚友,更是他的坚实拥护者,基洛夫的死给斯大林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基洛夫的死让斯大林相信,自己所处的环境危机重重
得知消息当晚,斯大林用阴鸷的眼神盯着下属,低沉的嗓音里回荡着来自地狱的诘问,他指着拐角处的哨兵说到,“你们注意到他们有多少人站在那里吗?每次经过走廊时你都会想:是他们中间这个人吗?也许他将向你后背开枪,也许他将向你迎面射击。”
第二天,斯大林赶往列宁格勒,亲自领导起案件的审讯工作。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却变得十分怪异。
他准备提审基洛夫的贴身警卫鲍里索夫,然而押解鲍里索夫的卡车却出了车祸,离奇的是,车祸中丧生的只有鲍里索夫,卡车司机后来叙述,事故发生时,内务人员扑上来争抢方向盘,随后车厢中发生了一些事,导致鲍里索夫死亡。
1959年,医生鉴定,鲍里索夫是死于头部钝器打击,系非正常死亡。
斯大林虽然早在1953年去世,但面对如此离奇的情况,生性多疑的他不可能察觉不到异常,他认定枪手尼古拉耶夫后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组织,这个组织的最终目的是反对苏维埃,夺取国家最高权利。而这个组织的领袖,必定是自己之前的对手。
三
1934年,苏联大清洗正式开始。
斯大林首先对苏联的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下令任何恐怖案件要尽快处理,死刑判决不得延误,必须立刻执行,在此基础上,他将矛头对准了所有曾经的反对者。
地位仅次于列宁,斯大林最大的对手,托洛兹基
首先遭到清洗的是托洛兹基、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人,哪怕托洛兹基已经被驱逐出了苏联,他依旧是斯大林最忌惮的敌人,即便他在墨西哥苟延残喘,斯大林仍旧屡次派人暗杀。在托洛兹基身亡后,他依旧是苏联境内反对派的代名词。
季诺维耶夫和加米涅夫曾经是十月革命的元老,两人曾经和托洛兹基联合,共同反对斯大林,因此被写入清洗名单。
1936年,他们被送上法庭,法庭上加米涅夫对所有的指控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一一承认,他说到,“我认罪,并非因为有罪证,而是因为我被逮捕且被指控犯下了种种罪行。”有证据显示,所有被逮捕的革命元老都遭到了骇人听闻的刑讯逼供,罪证被随意编纂,一个简简单单的名词就能置人于死地。
法庭最终以建立恐怖集团,暗杀党政领导人为罪名,判处季诺维耶夫等16人死刑,判决结束的第二天,死刑便被立即执行,这样的执行速度放眼任何时期都极为罕见。
季诺维耶夫
然而,这些俄国元老的相继离世,只是大清洗的微不足道的开头,在叶若夫上台后,大清洗迅速失控。
叶若夫从小因身高问题而备受欺压,掌握权利之后立刻成为权利的附庸,行事极端狠辣冷酷,在他的统治下,大清洗活动达到了高峰,将近半数的政治人员和军事指挥人员因“不忠”或“叛逃”的名义被草草逮捕并处死。连监察部门叶若夫也不放过,他的前任亚戈达任命的官员或被枪毙,或被送入古拉格,他亲自任命的人全都免于苦难。
1937年10月27日,叶若夫的权力达到顶峰,他的肖像和斯大林的巨幅肖像并行排列,挂在无数红色帷幕之上,米高扬盛赞“叶若夫同志不知疲倦的工作”:“我们应该学习叶若夫同志不断向斯大林同志看齐的精神,所有的苏联公民都应成为秘密警察的代理。”
右一为叶若夫
叶若夫毫无节制的大清洗彻底激起了人民的恐慌和不满,同时,战争威胁让斯大林决定取消清洗活动,将重心尽快转移回军工领域,失去的斯大林的庇护,叶若夫在1939年被押上法庭,1940年2月4日,叶若夫以间谍罪被处死。
斯大林的大清洗并非偶然,他必须最大限度控制反对势力,防止外战未发,内战先生,充满谜团的基洛夫遇刺案,无疑是大清洗的引爆点,但大清洗最终的规模,显然超出了斯大林的预料。
二战之后,斯大林宴请宾客时,常常在席间提起一个个名字,宾客不禁微微发抖,因为那些正是他亲手处死的人。有时候,他会说他杀错了人,给错了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