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西王现状,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

平西王现状,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

本文目录

1.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 2.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 3.吴三桂为什么要反清知乎 4.吴三桂赢了会怎么样

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

历史上,吴三桂上交平西大将军印的时间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距离吴三桂起兵,发起“三藩之乱”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还有十年的时间。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在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即将达到京畿地区的时候,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让他放弃关外的全部城池,回京勤王。但是此时的吴三桂却慢驰缓行,从宁远到山海关120公里走了14天,到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正统明朝灭亡,吴三桂仍未到达。

在这之后的吴三桂在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之间首鼠两端,最终选择了在山海关大战的阵前向清军投降,同时引清兵进关,大破李自成大军。从这个时候开始,吴三桂正式成为了清朝的臣民,在此后追击李自成,还是同南明小朝廷的作战中,吴三桂异常勇猛,横扫西南半壁江山,为大清王朝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领兵攻入缅甸,迫使缅甸国王交出永历皇帝朱由榔,并在昆明将其绞死,在对大清王朝表达忠心的同时,也献上了一份厚重的“投名状”。

至此,吴三桂以及整个吴家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吴三桂本人从刚刚投降时的平西王爵位,被加封到了平西亲王,纵观清朝历史只有两位异姓王能够被封为亲王级别,他是其中之一,另一位就是同为“三藩”的平南王尚可喜。吴三桂也被允许在云南开藩设府、世守云南,同时兼辖贵州。他的儿子吴应熊迎娶了皇太极的女儿,成为了“和硕额驸”,并且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

平西王现状,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图1

然而,处于对吴三桂的防备以及不信任,当时的朝廷还是给予了吴三桂极大的限制。

第一步,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其“平西大将军印”。

第二步,也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收回其任免官员的权力。

第三步,康熙六年(1667年),乘其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朝廷中央,加强朝廷对于云贵地方事务的管控。

第四步,同年,下旨命“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收回了吴三桂手中的司法审判以及生杀大权。

这里特别说明一点,康熙皇帝智擒鳌拜、掌握大权的时间是在康熙八年(1669年),此时掌握朝政,并且施政执行的还是鳌拜等人,并不是康熙皇帝自己。

平西王现状,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图2

尽管当时的朝廷中央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限制并且削弱吴三桂的权力及影响力,但是实际的效果确是收效甚微。

首先是在军权上。

尽管吴三桂已经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信,但是吴三桂对于他辖属军队的管控却不并不依靠这门印信。

印信之所以在古代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权对于兵权的管控和限制,特别是宋朝开始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印信成为了统御全军的重要凭证和身份象征。

但是吴三桂所统领的军队的班底,是他在明朝辽东战场上统领的那支“关宁铁骑”的最后力量,是跟随着吴三桂一同投降了清朝,经过二十多年的征战,这些人早已经是军队中的骨干和核心。而此时的他们与吴三桂不仅有着巨大的认同感与同理心,更是利益的共同体,他们对于吴三桂的认可与支持远远超过了清朝的皇帝与朝廷。所以印信对于吴三桂来说,并不重要,收回印信并不能阻碍吴三桂对于军队的管控。

平西王现状,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图3

与此同时更为严重的是,清朝收回了印信,非但没有能能够限制吴三桂,反而吴三桂依旧能够施展其影响力。

镇守云南的吴三桂,就曾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为名,要求朝廷允许其扩充军队,补充军饷,朝廷也只能答应。长此以往,使得当时的现实并不是“三藩之用半天下”,而是吴三桂之用“半天下”,因为当时清朝全年的财政收入约一千万两左右,而三藩的费用高达一千一百多万两,吴三桂一藩的开销就占据了一半,这也导致了清朝政府与吴三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平西王现状,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图4

其次是在行政权力上。

尽管清朝收归了其人事任免权,地方事务管辖权也开始逐步收回,但是依旧不能改变吴三桂是云贵“土皇帝”的现状。一方面,云贵地方的官员,仍然是以吴三桂的旧部或者经由吴三桂推举任命的官员为主,真正有朝廷指派的官员数量并不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前往云贵的官员,皆为自己的前程,甚至可以说是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到任后马上依附于吴三桂,因而吴三桂已经把持着云贵的官场势力。

平西王现状,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图5

最终,吴三桂与朝廷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逐渐发展为了叛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云贵的吴三桂也提出了撤藩请求,康熙皇帝也予以了批准。

实际上,三藩之中,真心实意想要撤藩的只有尚可喜,并且,也仅仅是尚可喜本人想要撤藩,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儿子尚之信也并不赞同。

然而此时的康熙皇帝也因为年轻气盛和急于求成,犯下了巨大的失误,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力排众议,决议撤藩。

平西王现状,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图6

康熙的这一举动,不仅极大的刺激了吴三桂,也刺激到了吴三桂手下的官员和将领们,特别是与他一同投降清朝的“关宁铁骑”的旧部,这些人反而成为鼓动并且支持吴三桂叛乱最为坚定的力量,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吴三桂军中的核心与骨干。

于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耿精忠、尚之信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纷纷响应,一时间叛军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与清军隔江对峙。康熙皇帝则是立马组织兵力予以抵抗和反击,最终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平西王现状,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图7

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

吴三桂原本是明朝的边将,手中握有明军最后一支精锐“关宁军”。

“关宁军”实际上是脱离明朝朝廷的“自主经营”的准“雇佣军”,是吴三桂“乱世创业”的本钱。凭借着“关宁军”,吴三桂叱咤明末清初几十年。

平西王现状,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图8

崇祯17年(1644年)因为李自成的错误决定,导致了原本打算向李自成称臣的吴三桂降清,并且一路领着清军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也就在这个阶段,吴三桂被清廷封平西王,持平西大将军印。

吴三桂可谓在清廷创建之初,立下了汗马功劳,称其为清廷进关的开国功臣也不为过。因为此后吴三桂先后在山东驱逐李自成部下,随英亲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大本营,镇守关中清剿反清势力,入川攻打张献忠余部,最后再率众南征云贵,攻打南明小朝廷。和其他两蕃一起,几乎替清朝打下了南中国半壁江山。而这些都是“关宁军”带给吴三桂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吴三桂虽然名义上属于清廷,但实际上是几乎独立于清廷的。

因为为了攻打南明,清朝给了吴三桂非常大的自主权限,吴三桂用人吏部不得干预;吴三桂打仗兵部不得干预;吴三桂要用钱户部不但不得干预,而且不得稽迟。也就是说实际是哪个那个时候,吴三桂要是想反,清朝只有断他粮饷一条路,别无他路。

一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彻底给清廷交了“投名状”。

清朝便封他为“平西亲王”(满清仅有的两个汉人亲王之一,另一个是耿精忠),其子吴应熊也选尚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允许吴三桂开藩设府,坐镇云南,兼辖贵州。吴三桂在这个阶段迎来了在清廷最大的荣誉和权势。

平西王现状,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图9

但是与此同时,清廷也在考虑着如何给吴三桂套上“笼头”。

到了康熙2年(1663年),南明已经彻底成为历史了,吴三桂在拥兵自重,就要尾大不掉了。所以清廷首先以军事已经结束,收回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而且在收回“平西大将军印”的同时,清廷有意识地开始收回吴三桂的官员任免权,希望让云贵官员的任免权都收归吏部;但是在粮草供应上,由于吴三桂仍然肩负着剿匪的任务,清朝妥协了,保持了现状。

但实际上,兵权和人事任免权清廷根本没有收回来,所以只能彻底保持现状。

清廷虽然收回了“平西大将军印”,但是根本无法收回实际兵权。因为驻扎在云贵的军队主体本质上仍然是“关宁军”,而且仍然保持着军事行动,所以实际控制权一直都牢牢掌握在吴三桂手里,这些人都是吴三桂从山海关带出来的,他们只认吴三桂,而并不认识年幼的康熙。更关键的是,清廷此事并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替代吴三桂;而且吴三桂只不过是“三藩”中最大的一个而已,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事权表面上是收归吏部了,但实际上,也是然并卵。云南水泼不进,针插不进。几个新任官员,想在云南立足,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吏部实际上收回的也只是“手续权”,实际上的人事权还是掌握在吴三桂手里,这被称为“西选”。关键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吴三桂实际上手伸得比清廷想象的还要远,除了云贵以外的地方,还有很多吴三桂的故吏;朝廷里也有很多吴三桂的眼线。

当康熙12年(1673年),年轻气盛的康熙在解决了权臣鳌拜之后,寻找新的对手,要求撤藩,彻底打破了维持了10年之久的“现状”。

平西王现状,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图10

吴三桂斩杀了朝廷派驻云南的巡抚朱国治,扯起了“复明”的旗号,发布檄文,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结果是南方半壁江山一时间云集响应,而全国很多重镇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开始加入了起兵的行列。吴三桂联合三藩和台湾的明郑势力,最辉煌的时候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兵锋所指,一直与清廷隔江对峙。

但是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吴三桂一个“昏招”导致了自己最终的身败名裂。

康熙13年(1674年)11月初5,吴三桂在衡阳自立为“周王”,并且打算在有生之年过把皇帝瘾,于康熙17年(1678年)自立为帝,国号大周。显然读书不多的吴三桂并不知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的这个决定,突然一下子就把自己陷入了一个孤立的境地。原本和吴三桂一起起兵的人,感觉都吃了苍蝇,自己是反对清廷,但又没打算做你吴三桂的臣子。于是很多人如陕甘总督王辅臣也开始作壁上观了,这就为康熙争取其他势力,赢得了机会。康熙15年(1676年)吴三桂的势力彻底走下坡路了,而清廷的势力开始出现了反转,

最终康熙经过8年的斗争,于康熙21年(1681年)全部平定三藩之乱,吴三桂被挫骨扬灰。

吴三桂为什么要反清知乎

当时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北京城被李自成破了,吴三桂变成孤军,投降李自成或大清都是可能的。

小说和野史都说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是说他是因为陈圆圆。不知是否确有其事,但我想即使这事是真的,以吴三桂一代枭雄的性格,应该也不是他降清的全部原因,顶多是一个借口罢了。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变作汉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样的。常见的是战穷活命型和投效觅官型。前者典型为洪承畴、祖大寿等,后者典型为张存仁、马光远、冯铨等。吴三桂跟他们都不同。吴三桂没有战穷。山海关和五万将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至明庭总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寿,他的升官图仍未有穷期。更为重要的是,从十几岁至此他一直处在与满清毫不妥协的交战之中,可以说他身上并无显著的汉奸因子。鉴此,有必要探讨他终究成了大汉奸的原因。

面对事实进行探究,应该承认客观因素是促成吴三桂蜕变为汉奸的重要原因。这客观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错误作法。

基于农民起义军对地主豪绅阶级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顺军许多将士对明庭降臣进行拷掠追赃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李自成并不具备一个封建改朝换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农民起义并非近代、现代的民主革命。它只能是以一个新兴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顺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与故明官僚合作。而且这些故明官僚已抛弃朱明政权张开双臂准备与大顺朝合作了。如礼科给事中惠世扬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说:“天生老臣,以遗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对个中奥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顺将士去拷掠故明官员,甚至骚扰百姓,于是李自成大失京师民心。许多故明官员降后复萌叛志,有的则化装潜逃。

从整体上来看,大顺的作法是丢弃了于自身政权的稳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从局部上来看,是逼反了吴三桂。这既是促使吴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顺朝由盛至衰最终覆灭的关键。对于那十几天--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间--里的情况各种史籍中有着略有出入的记载。在剧烈的变动面前,吴三桂情绪激动举止失措。有记载说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还没有完全公开之时,又陆续得到父亲被关押拷掠和爱姬被霸占的消息。有说是,他还勉强能接受父亲的遭难,却决不能接受爱姬的受辱。

他明白自己是处在满清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出于父亲滞留京城的考量,还是从他与满清拼杀了十几年的仇恨来看,他归降大顺才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岁血气方刚的青年武将在斩了李自成的使节并口出“李贼自送头来”的狂言后,就自断了这条应该走,并且本来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尽管如此他对降清仍有顾虑,以至在获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断一切。然而当他面对现实后,只得走出向满清搬兵的招数。而这一搬就把满清的都城从沈阳搬到北京,吴三桂没有后悔药可吃.

而且应该说明,一开始吴山桂并不见得真的有降清意图,他首先是于清军结盟借兵的意图,事实上,多尔衮收到吴三桂书信后,立刻复书,再次以清朝一贯对吴三桂的招降态度表示:“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福贵,如河山之永也。”吴三桂在回信中仍未对是否“来归”有任何明确表示,只是模糊表示,若得民心与财土,“何事不成”。

史料佐证,明亡后数年内,虽然也有亲历甲申之变的杨士聪在《甲申核真略》中斥责吴三桂“西不能讨贼,东不能守关,有何功言?”但《谀闻续笔》曾记载吴三桂请求多尔衮“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显示出他复明的确存在真诚性。

而此后他在讨清的檄文中指责多尔衮“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居燕都,窃我先朝神器”,清朝官方对此不敢正面回答,更显示吴三桂当年与清朝的盟约并非子虚乌有。然而在山海关之战击败李自成后,多尔衮以顺治皇帝名义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令吴三桂以下各将领和吴军全部剃发,这标志着吴三桂已经彻底投降清朝。身为明将多年不接受清朝招降的吴三桂,于是迅速完成了从降李到反李,从借兵到降清的复杂过程。

吴三桂为什么要反清知乎

吴三桂赢了会怎么样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身高约合现今1.73米。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明天启末年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曾在北京短暂逗留,遍识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吴伟业称其为“白皙通候最少年”。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灭贼。李自成闻知此讯,4月13日,发兵二十余万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清摄政王多尔衮,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吴三桂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并平灭陕西等地的流寇余部,并灭四川军阀张献忠,结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权。清顺治十四年(1657),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清廷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兼辖贵州省,永镇云贵。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

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 。其孙吴世璠 继位 ,退据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吴三桂的子孙后代被彻底杀光。包括襁褓中的婴儿。《清史稿》有吴三桂本传。

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却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敢为爱情失去江山的人,使一代枭雄李自成命丧其手的人。诸多的悲剧与无奈造就了他色彩鲜明、复杂多变的人生性格:既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真情实感;又有爱江山甚于爱美人的残暴与贪婪;他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仕明叛明,联闯破闯,降清反清……人生之善与恶,无一不在他身上迸发……然而,作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却又是最最关键的筹码。曾左右了当时的历史走向。因此,后人对其评价多是毁誉参半、亦扬亦异的。很难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绎出的那些光怪陆离、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变故。

[编辑本段]冲冠—怒为红颜

《圆圆曲》

清 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夭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晰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 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编辑本段]降清别论

一、汉奸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经过之简述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大同总兵姜镶投降大顺军。京师震动。因大同乃京畿西边门户,大同陷落,北京危殆。此时崇祯再也顾不得驻守关宁的吴三桂部所负北防重任,急令吴三桂入卫京师。三月中旬,获令后的吴三桂立即着宁远地区几十万辽民内迁,三月十九日(一说十六日)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二十二日吴三桂兵至玉田一带,这时突获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同时又获悉明居庸关总兵唐通已降大顺,并奉李自成令乘虚占领山海关。吴三桂进退失据忧心忡忡。

就在吴三桂撤离宁远之后的两三天,都设沈阳的清庭业已探知。这对于他们来说不啻一大喜讯。宁远这座城无疑是他们辉煌事业的一个黑洞。在那里长留着他们抹不去的耻辱。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初,他们那不可一世的、与明庭交锋百战百胜的大汗努尔哈赤所率的六万大军惨败在宁远城下。努尔哈赤也身负炮伤。清军撤回沈阳后,努尔哈赤羞愤交加终日忧忿,不久伤患(一说背痈)恶化,不治身亡。这个制造了无数灾难的屠杀者终究走完了他那六十八年的罪恶人生。经过一番角逐以后,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

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在出兵朝鲜获胜后,率凯旋之师猛扑锦州、宁远,志在必胜以报父仇、雪国耻。不期赵率教矢志坚守锦州、袁崇焕拼死保卫宁远。后金军死伤枕藉,皇太极不得不饮恨撤围。满清又一次惨败宁远城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极暴卒。幼主福临立,多尔衮、济尔哈朗摄政。为树立威望,九月,济尔哈朗就迫不及待地率军猛攻明庭残留在关外最后几个军事据点。他很快攻占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但当他率军攻打宁远时,却遭到吴三桂的坚决抗击。宁远,这座城市简直是满清的梦魇。从1626年到1643年,清军三次猛攻它都铩羽而归。然而没想到今天它竟然垂手可得。清庭真是大喜过望。急于建功立业的多尔衮等人闻讯当即下令“修整军器,储粮秣马,俟四月初大举进讨。”

三月下旬到四月初,吴三桂盘桓踯躅在永平、玉田一带。崇祯死、明庭亡,他和所有明庭故臣一样都在寻找出路。而一条最简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顺。这并不违反礼教。改朝换代,自古亦然。既然明太祖贫僧一名竟是真命天子,那么李自成这个驿卒又为什么不能做皇帝呢?

大顺对吴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李自成遣使三桂,给予其四个月军粮及白银四万两,并声明“俟立功日升赏”。这对于已缺饷一年多的吴军确实是雪中送炭。吴三桂已有降意。就在这关键时刻,吴三桂先后接到两种文书。一是大顺使者所持其父吴襄劝其归顺李自成的书信,二是有人送给吴三桂密信,详告其父被刘宗敏抓捕追脏,遭到严刑拷打。其父已凑白银五万两,但离刘宗敏所索二十万两甚远。此外,吴三桂爱妾陈园园亦被刘宗敏霸占。吴三桂闻讯大怒。遂拔剑斩案、升帐演兵场,斩一名来使,将另一名割去双耳,令其传言李自成:“李贼自送头来。”同时,起兵回师击败唐通,夺回山海关。

吴三桂从态度模棱两可转变为公开对抗,这在大顺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一派意见是立即予以征讨。另一派意见是暂时放置。持后一种意见的原因有二。一是刘宗敏、李过等已沉醉在胜利的欢乐中。拷掠故明脏官、坐拥声色美姬实在是不亦乐乎。不想立即再去冒死作战。二是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基于策略的考虑,认为暂不宜大举征伐。因为“新得京师,人心震迭”,而且吴军以“素能战”闻名,不可轻视。他们认为还是暂时维持现状,继续招降为上。但李自成力排众议,下令亲征。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

大顺朝决定征伐一事,吴三桂先期探知,大惊。他自忖断无抵挡大顺军的力量。为自保计,他决定向满清借兵。条件是不但给予满清财帛,而且“将裂地以酬” 。满清对关内的这些变故并不详悉。它只知李自成陷京,崇祯身亡,应藉此中原大乱的机会与大顺一争天下。四月九日满清大军起程沈阳。十五日行至翁后遇到吴三桂派来的特使。多尔衮等大喜且疑,并未加快行军速度。二十日到达连山。吴三桂第二次使者至。言李自成军已薄山海关,情况紧急。清军闻讯日夜兼程二百里,于二十一日傍晚抵达关外。二十一日白天,大顺军与吴军已有交战。吴军几不支。吴三桂再度遣使到清营,急催清军加入战斗。此时明了情况的多尔衮再不以吴三桂所言“不唯财帛,将裂地以酬”为满足,他的志向是入主中原,故改而坚持吴三桂必须剃发以降方出兵相助。此时,吴三桂已别无选择。若明日单独与大顺军交锋,必将不敌,身家性命必毁于一旦。于是只得依多尔衮所示,亲往清营,剃发跪拜。次日,山海关大战展开。狡诈的多尔衮令吴军先与大顺军战。待交战双方皆疲,而吴军已显不支之时,方挥师跃入阵中。毫无思想准备的大顺军在“鞑子兵来了!”的惊呼中兵败如山倒。“一时之间,战场空虚,积尸相枕,弥满大野。”

至此,吴三桂所谓借清兵以伐大顺,以复明室的设想已成泡影。在军事上、政治上已完全掌握主动权的满清,只把吴三桂视为众多归降故明官员中的一个,并驱之若走狗来为其征服全中国的企图效力。

二、另一个少为人知的吴三桂

如果说对吴三桂降清的具体过程不少人不甚了了,那么对吴三桂的个人经历就更少人知晓了。实事求是地说,吴三桂本不是一块做汉奸的料。

作为武将,吴三桂并非身高八尺力举千斤,而只是中等身材,但他目光如注、英俊威严,且勇力过人武艺超群。在战阵上披坚执锐、左冲右突、骁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极远远见了,不禁对麾下叹道:“小吴总兵真好汉子!”

1612年(万历四十年)吴三桂出生于关外的汉镇中后所,祖籍江苏高邮。其父吴襄本乃士绅,因努尔哈赤崛起后在辽境实行严酷的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民大加掳掠杀戮,遂愤而投笔从戎举办团练,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辽东团练总兵一职。他功绩卓著,有“辽右巨臂”之称。在抵抗后金的斗争中,吴襄与当时辽境的一些明庭武将结下友谊,并把妹妹嫁给锦州总兵、挂“讨虏先锋印”的辽东名将祖大寿。吴三桂就是出生成长于充满战火的地域和拥有抗金战史的家族。这无疑从小就锻炼了他的勇力气魄和抗金意识。在战场上,少年的吴三桂就骁勇非常。在一次战斗中,他冲入敌阵用箭射倒一名红旗王子。在拍马上前挥刀准备割下该王子的首级时,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梁。吴三桂血流满面,但毫无惧色,撕裂红旗包扎好伤口后,立即再战。

有一次,吴襄率五百名骑兵作哨探,不期与后金大军相遇被围。当时在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后,对于与清军“野地浪战”明军心怀余悸。从农民子弟中后天训练出来的汉族骑兵一般来说确实不是马背女真民族的对手。骑兵交战即使兵力倍之,明军都没有胜利的把握,何况区区几百名明军身陷后金大阵?少年吴三桂得知父亲危在旦夕后,立即赶到舅舅祖大寿的阵帐,请他发兵援救父亲脱离险境。祖大寿认为这根本没有可能,只会徒增伤亡,遂拒绝说:“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任?”三桂知不可强,大哭而去,并立即召集几十名家丁,如狂风般地冲入重围。在找到父亲的队伍后大呼:“跟我来!”并带领五百骑杀出重围、奔回宁远。这次战斗震惊全军。从此少年吴三桂“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英名辽境无人不知。

少年英雄的吴三桂深受父辈重臣的器重。辽东监军高其潜收他为义子。1639年(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荐举他担任辽东总兵。时年仅27岁。吴三桂练军甚严。在洪承畴所部诸镇中,以吴三桂系战力最强。吴三桂并不以此满足,他还专门再训练了一支极为精锐的千人骑兵。共分二十队,每队五十人。“置签二十支,书领队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签呼某,某即领本骑随之,冲突无不利”。

1641年(崇祯十四年)松锦之战以明军惨败告终。如果说二十三年前的萨尔浒之败标志着后金掌握了关外的主动权,那么松锦之败则表明明庭已在整个战局上败象毕露。松锦之败使明庭丧失了大量精兵和战将。骁将曹变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畴、祖大寿等投降。只剩下吴三桂在宁远山海关一线苦撑着局势。吴三桂在极端困难的状况下招抚流亡,重振军旅。不久又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坚守山海关和关外宁远等城。在原辽东战将或亡或降的情况下,吴三桂成了硕果仅存的抗清名将。次年皇太极又发动壬午之役。派遣阿巴泰、图尔格率兵避开由吴三桂防守的山海关,由黄崖口一线入边。烧杀掳掠,兵锋直达山东苏北。关内诸明将皆望风而逃。只有吴三桂仍敢率兵入关邀击清军,并屡有斩获。再到1643年,如前所述,吴三桂的坚决抵抗使所向披靡的清军在宁远城下第三次苦尝败绩。

为了解决山海关这道难以越逾的屏障,清庭向吴三桂展开了强大的招降攻势。由于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和恩师洪承畴以及众多的兄弟、同僚如吴三凤、祖可法、张存仁等均已降清,故皇太极除亲自写信向他招降外,还叫这些与吴三桂有种种关系的降将写信给他劝降。但吴三桂终不为所动。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其父留在京师似为人质,另一方面当与吴三桂的抗清意识分不开。

三、促使吴三桂蜕变为汉奸的客观原因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变作汉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样的。常见的是战穷活命型和投效觅官型。前者典型为洪承畴、祖大寿等,后者典型为张存仁、马光远、冯铨等。吴三桂跟他们都不同。吴三桂没有战穷。山海关和五万将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至明庭总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寿,他的升官图仍未有穷期。更为重要的是,从十几岁至此他一直处在与满清毫不妥协的交战之中,可以说他身上并无显著的汉奸因子。鉴此,有必要探讨他终究成了大汉奸的原因。

面对事实进行探究,应该承认客观因素是促成吴三桂蜕变为汉奸的重要原因。这客观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错误作法。

基于农民起义军对地主豪绅阶级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顺军许多将士对明庭降臣进行拷掠追赃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李自成并不具备一个封建改朝换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农民起义并非近代、现代的民主革命。它只能是以一个新兴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顺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与故明官僚合作。而且这些故明官僚已抛弃朱明政权张开双臂准备与大顺朝合作了。如礼科给事中惠世扬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说:“天生老臣,以遗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对个中奥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顺将士去拷掠故明官员,甚至骚扰百姓,于是李自成大失京师民心。许多故明官员降后复萌叛志,有的则化装潜逃。

从整体上来看,大顺的作法是丢弃了于自身政权的稳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从局部上来看,是逼反了吴三桂。这既是促使吴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顺朝由盛至衰最终覆灭的关键。对于那十几天--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间--里的情况各种史籍中有着略有出入的记载。在剧烈的变动面前,吴三桂情绪激动举止失措。有记载说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还没有完全公开之时,又陆续得到父亲被关押拷掠和爱姬被霸占的消息。有说是,他还勉强能接受父亲的遭难,却决不能接受爱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处在满清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出于父亲滞留京城的考量,还是从他与满清拼杀了十几年的仇恨来看,他归降大顺才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岁血气方刚的青年武将在斩了李自成的使节并口出“李贼自送头来”的狂言后,就自断了这条应该走,并且本来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尽管如此他对降清仍有顾虑,以至在获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断一切。然而当他面对现实后,只得走出向满清搬兵的招数。而这一搬就把满清的都城从沈阳搬到北京,吴三桂没有后悔药可吃。

设想,如果大顺朝能笼络包括吴三桂在内的故明官僚,局势有可能是另一番景况。李自成非但不以十万大军讨伐吴三桂,而以此军力协助其北防满清。在稳定局势后挥戈统一江南。以南明弘光政权的腐朽来裁量,这应在情理之中。或由于北疆吃紧,大顺朝在相当时间内无力南伐,那以李自成与吴三桂以及大量明庭降将如大同总兵姜镶的兵力总和是也足以抵御满清入关。从前明庭如此艰难,系因须对满清、农民军两面作战,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而若情况简单化为大顺对满清,那清骑纵横华北、中原之况将不复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稳定生息后,新兴的大顺亦必将统一南中国。至于统一的大顺是否有力量复故明在关外的疆域,这确有疑问。统一的大顺会不会是弱宋的翻版?会不会导致今日中国之疆域竟在长城以南?这些问题都离开了本文所题,不作赘论。

由于明史清修,清朝基于自身是异族统治的关系,对明史多有篡改,又大兴文字狱,并禁止了自周朝以来一直未曾间断的民间史书的修撰,将明史的修撰控制在官方之手。同时借修四库全书之名行禁毁书籍之实,四库禁毁书目列表比四库全书的目录要长3倍,以至于许多史料亡秩,后世史家对明朝的评价多有误会和不公之处。

自04年长篇白话历史《明朝的那些事儿》大红大紫开始,中国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明史热”,为明朝正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民间史学界多认为吴三桂并非一开始就是明朝叛臣,而是由于满清打着“为君父报仇”的名义叩关,相对于攻占北京逼死崇祯帝的李自成,被明朝册封过的建州女真部(后金)反而是自己人。联合清兵共同打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当时看来再合理不过。明末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并不强烈,只要统治者的治国方式可以让汉人接受,汉人对异族统治也并不排斥。这也是无论是北魏的鲜卑,抑或是西夏、辽、金直至元、清时期,异族在建国的初始阶段通常并没有遭到汉人的强烈反抗。

然而后续的发展并不如忠直的明朝旧臣所想。满清以大明臣属的名义公开寻找崇祯之子,声称会将崇祯之子奉为正统,令其即位。却又自食其言,将明朝旧臣和内宫老太监都认定是崇祯第三子朱慈炯的人处死,并称此人是假冒的崇祯后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统的继承人,明室的诸亲王都缺乏正统性和号召力,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时的三大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人已是骑虎难下:清廷已经坐大,只有协助清廷消灭南明,才能保他们家族的平安,并消除他们降清的道德危机。明室虽从未薄待过吴三桂,身为降将的吴三桂却不得不积极的消灭南明,并最终手刃永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回答者: caitenggoogle – 助理 二级 1-5 12:53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大势已去,辽东总兵吴三桂还在孤守山海关。两面受敌的吴三桂,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何况爱妾陈圆圆和父母一家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质。历史给吴三桂出了一道千古难题——忠孝难以两全,他别无选择。可他最终交出的是一份遭万世唾骂的答卷。为保全家人性命,他答应与李自成议和,为防李自成有诈,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吴三桂还自以为万无一失。

殊不知,多尔衮不是省油的灯,他将计就计,趁吴三桂与李白成谈判之机,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这个举措,让吴三桂大呼上了多尔衮的当。李白成却以为上了吴三桂的当,他认定吴三桂“引狼入室”,于是杀了吴三桂的全家。事情弄成这样,也许不是吴三桂本意,但此刻的吴三桂不能不报杀父之仇,也就“顺理成章”地放清军入关追剿李自成的部队。历史就这样在多种力量的纠缠中瞬间定格,谁都无法重新改写,、聪明的吴三桂,竟然也会被多尔衮玩弄于股掌之间,最后死得很痛苦。

历史的脉络像枯藤老筋,看上去十分乏味,但把它浸润开来,还原为鲜活的细节,原来是那样惊心动魄。崇祯皇帝和吴三桂,就这么聪明反被聪明误

吴三桂赢了会怎么样

以上就是关于平西王现状,吴三桂交出大将军印的全部内容,以及平西王是谁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推荐

​七夕节祝福语言简洁,七夕节日祝福语大全简短

​七夕节祝福语言简洁,七夕节日祝福语大全简短

119

七夕节祝福语言简洁,七夕节日祝福语大全简短 本文目录 1.七夕节日祝福语大全简短2.七夕简短的祝福语句3.七夕简短祝福语唯美十个字4.七夕蛋糕祝福语 简短独特 七夕节日祝福语大全简...

​五日京兆近义词,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及出处

​五日京兆近义词,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及出处

103

五日京兆近义词,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及出处 本文目录 1.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及出处2.两个相反的字组成AABB3.数字开头的成语4.写两个带有数字的四字词语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及出处 展...

​李开复给女儿的信(李开复给他女儿的一封信)

​李开复给女儿的信(李开复给他女儿的一封信)

151

李开复给女儿的信(李开复给他女儿的一封信) 李开复给女儿的信:“我希望你不要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人,你要学会做饭,学会打扫卫生,学会照顾自己,这些都是生活的技能,而不是...

​什么是硬千足金 硬千足金有什么缺陷

​什么是硬千足金 硬千足金有什么缺陷

150

什么是硬千足金 硬千足金有什么缺陷 其实黄金相关的知识还是挺多、挺复杂的,下面就是硬千足金的相关知识,那么什么是硬千足金呢,硬千足金有什么缺陷呢,来看看吧。 什么是硬...

​上将军衔相当于什么官(上将相当于什么级别)

​上将军衔相当于什么官(上将相当于什么级别)

125

上将军衔相当于什么官(上将相当于什么级别) 上将军衔相当于什么官,上将相当于什么级别 上将是许多国家将级军官中高级别的军衔等级,将官军衔的一级。中国、德国、法国等许...

​360上线首款64位浏览器(360上线首款64位浏览器)

​360上线首款64位浏览器(360上线首款64位浏览器)

102

360上线首款64位浏览器(360上线首款64位浏览器) 欧界报道: 近日,360正式发布了一款64位浏览器,称为“360极速浏览器X”,这也是360历史 首款64位浏览器 ,推崇极简风格,告别无死角...

​感情破裂怎么办 化解爱情危机的方法

​感情破裂怎么办 化解爱情危机的方法

101

感情破裂怎么办 化解爱情危机的方法 即使是再亲密的情侣,也会有争吵的时候,在争吵时不可避免的会说一些不理智的言语。但是如果伤人的话说多了,爱情的裂痕越来越大,之后可...

​班姬团扇的典故故事完整介绍

​班姬团扇的典故故事完整介绍

125

班姬团扇的典故故事完整介绍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班姬团扇的典故是什么,还有这个班姬团扇的历史故事是什么,还有班姬团扇的出处,这些问题也都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理解的...

​怎么预防痔疮 预防痔疮的方法有什么

​怎么预防痔疮 预防痔疮的方法有什么

67

怎么预防痔疮 预防痔疮的方法有什么 十有九痔大家应该都有听过吧,痔疮是一种隐秘性疾病,因为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很多人隐瞒了自己痔疮的事实,面对痔疮的疼痛,出血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