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硕士不当公务员,不务正业做装修工?!
北大硕士不当公务员,上海创业干装修!
北大硕士做装修工?这事谁听了都会惊讶。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从北大毕业的“天之骄子”,要么走上仕途,要么进入学界,要么进入国际大公司,怎么会从事这种辛苦的体力劳动,学岂不是白上了?

这其实是对读书、上大学的一种误解。
熟练地刮墙、批腻子、打磨,除了架着一副厚眼镜,穿着工服的孙俊峰,看上去和普通装修工人别无二致。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其实是北京大学社会学毕业的一名硕士。毕业后,孙俊峰去当了装修工人,引起了轩然大波。
从小,孙俊峰一直很听话,2006年考上大学时,家人把录取通知书拿给村里很多人看,当时在他家乡是个新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给家里长脸了”。
寒来暑往,几年后孙俊峰硕士毕业面临分配,获得好几个省市不同公务员岗位的选调机会。这次,家人希望他进机关当公务员。觉得这样才配得上北大学历。
“从小就听家里的,但这次有点叛逆,因为自己性格不适应体制,想进社会扑腾一下,但不知道能干嘛,做装修是基于两方面,一是身边有人愿意带我,二是觉得做手艺人自由,那时有点理想化,想入行以后,开家诚信的装修公司!
“尽管如此,只有想法的孙俊峰依然得先从力工做起。家人当然不同意,争执到最后,孙爸爸气的只留下一句话:你自己做主,我不管你了!
做工开始也很难,还出过笑话,工长当众说孙俊峰太干净,不像个干活的,于是他每天偷偷把工服踩脏再去工作。大半年后,多了,孙俊峰就开始想办法找人一起承包工程,后己也成了工长。
“没过几年我就自己带人做了,“家装还可以,风吹不着雨打不着。室外装修就不行了,冬天的时候,我们也得在工地上干活,手冻得全都裂了。”
面对镜头,孙俊峰向记者展示手上的伤疤和老茧,现在的他带着工人熟练地搅拌水泥,打孔,批腻子,俨然一副行家把式。只有从厚眼镜中,能看出他当年的学子情怀。
“房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现在人买房子不容易,装修时一定要保质保量,把每个家当作自己的新家来装修,一点也不能马虎。“ 每接到一个新单子,孙俊峰都会这样和工人说。
现在孙俊峰的队伍与人装修合作,每月能拿下二十多个工地,营业额超过百万,但偶尔,他还需面对他人的不理解。
“北大硕士出来干装修工,多没出息,家里钱都白花了。”对此,孙俊峰也只是憨笑,表情混合了坦承与戏谑,想要质疑他的人要么一时语塞,要么满意地离开了。
唯一让他高兴的是,家里对他的选择已经渐渐认可了。孙俊峰现在对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他说:“哈下腰来做大事,不必在乎旁人看法!”
谈到大学生创业,孙俊峰说:“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我个人不适合体制内的工作环境,想要自由的拼一拼!不过创业的确很辛苦,但却令我充满激情。”
当今社会,像孙俊峰一样,毕业后投身创新创业工作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他们之中,有的因为没有找到合适心仪的工作,有的因为追求斗志昂扬的激情感,有的为了赚取的财富。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情况下,就业市场形势变得非常紧张,应届生找工作变得非常困难。
据51job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的在校大学生中,有96.4%的学生有过创业的冲动,近7%的学生有创业的冲动并已着手开始了创业,这样的占有率告诉我们:创业的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当然,大学生创业并非易事。一些类似于创业能力、想法、谋略、胆识、人才选择等能力和资质,并非靠短期培训就能达成,有些能力只能依附于经验累积才能练就。
尽管如此,高校作为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时期,也是帮助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选择的关键时期。
增强创业意识
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前提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这也是高校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点。
接下来,是为项目和组织形式建立一个以承运人为基础的“创业教育”实践小组,以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让大学生对于创业的动力在具体实际运作过程中,寻求最为合适的交接点,让大学生自行呈现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比如:
同学们可以申请参加创新创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创业实践;
加入学校就业创业协会;
各类工作;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发展大学生的多方面潜力, 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业技能,并探索创业机会。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政府实施由政府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创业管理模式,高校与企业合作,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利用社会企业资源,依据各产业发展变化中的需求来调整学校的教育。
企业是教学主体,提供实际工作岗位和培训场所,整合优势资源,使学生具备该领域较高的职业素质并且不断提升,成为实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
另外,学校将各种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训练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融合,增加了讨论、实验和实习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从研究课题到社会公益创业等项目,吸引高校的大学生参加。
通过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通过前沿技术创新,提升了企业的效率。
例如:粤港澳三地的产学研合作。自2004年“粤港高新技术合作专责小组”成立以来,通过并实施了“粤港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
东莞铭基电子科技集团与香港理工大学达成的校企合作项目,于2016年底正式投入生产运营。公司根据自己在自动化方面的实际需求状况,借助香港理工大学的科研优势开展合作,就线缆加工行业,设计并制作了一款具有通用性的机械手,解决了车间生产人力紧张问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加工成本。
产学研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高校有技术有资源,企业有市场有需求。
高校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步入企业提前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则根据自身需求,解决了产品或设备研发的技术瓶颈问题,双方的合作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日本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吸引创业人才
2003 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了“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综合计划”,创造优良环境发挥人才潜力,构建帮助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培养世界前沿产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及富有创新意识的世界顶尖科技人才。
另外,日本内阁通过科学技术长期战略方针“创新 25”,针对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儿童,提供高水平的学习机会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日本独立行政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从2008 年开始实施培养拔尖人才的“未来科学家培养讲座”,面向在数学、理科领域具有超常学习意愿与能力的学生,培养世界未来顶尖的科学家。
此外,日本政府非常支持青年人攻读博士学位,从 1985 年开始推行的“特别研究员”制度,比如“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外籍聘用研究员”“外籍特别研究员”“外籍著名研究员招聘”制度等,为初出茅庐的优秀青年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资助,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而且以此促进国际交流,加强合作研究,推进日本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国际化。
另外,日本政府也很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到海外进行深造,如委托日本学术振兴会通过“海外特别研究员”项目,选派优秀的青年研究人员到海外一流研究机构学习,培养并带动新一代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