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百货大楼 - 名楼谱传奇
王府井百货大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建造的第一座大型百货零售商店。百货大楼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今天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来的商业繁荣。
~~~~~~~~
北京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百货大楼买不到的东西,您哪儿也别去了。”这里所说的百货大楼,就是今天北京王府井百货的前身——北京市百货大楼,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建造的第一座大型百货零售商店,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

今天的王府井百货大楼装修豪华,每天吸引着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和购物,而收藏在北京市档案馆里的一组北京市百货大楼的旧照片则向人们展示了百货大楼开业时的风采。
百货大楼自主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萧条,百废待兴。为了稳定首都北京的经济形势,对外展示国家的建设成果,北京市政府决定建造一座大型的百货大楼。1954年5月,北京市百货大楼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参加了奠基仪式。这座大楼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的需要而诞生的,是第一家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投资、自主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1955年9月25日,百货大楼开业,成为国庆六周年的献礼。开业当天就接待顾客16.4万人次,日销售额30.9万元,以致造成北京同行业销售额下降了三成多。据当时北京市有关资料显示,邻近王府井东单一带有代表性的私营百货店,当日销售额平均下降46%,公私合营百货店当日销售额平均下降34.2%,前门大栅栏14家商店当日平均下降约33.3%,而且这种趋势一直持续了一周左右。10月9日,也就是百货大楼开业后的第二个星期日,日销售额竟高达34.9万元,在那时也算是一个天文数字。
仅开业的这年,商品种类达到了两万多种。刚开业时,百货大楼一共分三层,一楼主要经营挑选时间短、交易次数多的商品,如食品烟酒、日用百货、儿童玩具、医药卫生品等。二楼主要经营挑选时间长、交易次数多的商品,像毛衣毛线、床上用品、纸张文具、服装鞋帽、五金电料这类。三楼主要经营高档贵重类商品,如钟表、收音机、高级毛料、照相器材、中西乐器等,品类齐全,应有尽有,令人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另外,为了使顾客购物更为方便和舒适,商场内还设有顾客休息室、卫生间、试衣室,每个楼层都安装有通风设备,这在当时那都是极少见的。在商品极度短缺的计划经济时期,百货大楼作为中国商业的一面旗帜,是当时国内商品品类最全、品种最多的零售企业。
百货大楼在建立之初,就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北京市主要领导彭真等先后莅临。当时很多商业会议更是直接在百货大楼召开,来中国访问的外宾都把百货大楼视为中国工农业发展面貌的一个缩影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标志。
精神似火光耀九州
在物资极度短缺的计划经济时期,百货大楼的首要任务就是千方百计组织货源,保障市场供给。北京市百货大楼开业后,前来购物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摩肩接踵,二楼鞋帽柜台前常年都装着铁杠子,以防止人们挤坏柜台。当时,百货大楼是计划经济年代唯一一家被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批准,能够破例在全国享有商品采购权的零售企业,可以直接从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进货,所以,排队购物成了当时王府井大街上的一道景观。当时,基本上所有商品都由国家调配,什么都紧张,食品都要凭票购买,比如买点心就得有点心票,只有糖果不怎么限量,但是卖得很快。因当时物资紧缺,所以早上九点钟还没开门,整个百货大楼前面的广场上就已挤满了人。一开门,人们像潮水一样涌进商场,踩掉鞋的事已经司空见惯。有一次,百货大楼从日本引进一批录音机,下午货刚到北京,得到消息的市民就开始在柜台前排起了长队。没多久,柜台前就排了上千人,里里外外,绕着大楼围了三圈。直到晚上十二点,还有市民陆续前来,连门都关不了。
尽管前来百货大楼的顾客成千上万,但售货员们对待每位顾客都热情不减,其中劳动模范张秉贵的事迹最令人称道,而张秉贵卖糖的故事在北京广为流传,被称作北京的“第九景”。如今,在百货大楼前广场就立有张秉贵的半身铜像,陈云在基石上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跃神州”。张秉贵是一名普通的售货员,但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张秉贵所在的柜台是全北京城糖果种类最丰富的地方,就在百货大楼一层正对着大门口的黄金地段,柜台足足有近50平方米的面积,奶糖、水果糖、话梅糖、酥糖等,各种市面罕见的糖果吸引着全国的顾客纷至沓来。为了让更多顾客满意而归,张秉贵苦练本领,最终练成了“称重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技。所谓“一抓准”,就是指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而“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心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能同时报出价格。张秉贵虽然手中不停,但却永远热情,服务周到,让每个顾客都心里暖洋洋的。这种服务精神后来被誉为“一团火”,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94年,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到百货大楼视察工作,并为大楼亲笔题词:“发扬一团火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与此同时,百货大楼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到北京必去参观的景点之一。在当时国人心中,百货大楼已经不仅仅是北京人的百货大楼,更是全国人民的百货大楼。那时候没塑料袋,大小东西都得用纸包,人们买东西一定要百货大楼的包装纸。回到老家拿出来百货大楼的包装纸,就可以炫耀来自北京的礼物了。
大楼旧照商业传奇
百货大楼的发展历程,记载和映射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的发展状况。在计划经济时代,百货大楼承担着国营商业主渠道的作用,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发挥着保稳定、保供给的作用。百货大楼建立时,建筑面积是3.9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8万平方米。如今,在北京市档案馆里还能看到那些泛黄的旧照。照片中,百货大楼是一座长方形建筑,高大雄伟,大楼正中挂着毛泽东主席的肖像,上面的横幅写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周年”。
1968年7月,北京市百货大楼改名为北京王府井百货。1970年扩建附属业务楼和仓库楼。1989年增建玩具娱乐品商场,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1年成立北京百货大楼集团。1993年进行股份制改造。1994年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6年,广州王府井百货开业,拉开了全国连锁经营的大幕,百货大楼成为国内第一个进行高端商业连锁发展的商业企业, 之后又陆续开了武汉、成都等门店,将连锁销售的扩张脚步迈向全国各地。1999年新建了北部商业楼。2000年王府井百货和东安集团公司实现资产重组,成立了北京王府井东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2月百货大楼开始进行内部升级改造,4月对外营业。截至目前,百货大楼在全国已布局近50家店。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专注于百货发展的最大零售集团之一,也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2007年,百货大楼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如今,北京各类大商场、购物中心和专卖店可谓鳞次栉比,百货大楼也许不是最时尚的商场,但人们去百货大楼购物仍然兴致不减。当人们走进百货大楼时,依然能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感,而在老一辈北京人的记忆中,曾经省吃俭用,攒钱买的第一台电视机就是从这里抱回家中。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王府井百货大楼,在今天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来的商业繁荣。
文/余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