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的真实现状
近期上映的电影《何以为家》影片围绕着小男孩的视角展开,而所有关于小男孩的部分,正是让我震惊和疑惑的原因。无他,小男孩“太过成熟”了,无论是电影中的角色,还是演员本身,都给人这个感觉。相比之下,角色的成熟随着影片的进行,越发的合理起来,小男孩是生长在街道中的,他看着,听着,记着这个社会中的百态。他可能不知道妹妹的“例假”到底是什么,但他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所以他洞悉杂货店老板给妹妹送东西的原因。别的小孩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而他从出生就在学习生存。
作为家中的老大,作为弟弟妹妹的哥哥,12岁的赞恩无疑要承担起家中的重任,打工做生意成为了日常,还要一边照顾弟弟妹妹,12岁的他嫣然活成了32岁的模样!
赞恩爱弟弟妹妹们显然胜过了父母亲,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大人们都不曾拥有的担当精神,不论生活有多么窘迫,他都未曾放弃,父母却做出了放弃的抉择,这惹怒了赞恩,虽然对于这个瘦小的小男孩来说,一切挣扎和反抗都是徒劳的,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直至刺伤了妹妹所谓的“丈夫”。
为什么父母们明明过得很不幸,却还要他们的孩子过他们原来的生活甚至更低贱,告诉我们,没有准备好做父母的,请不要打着负责的幌子,生下孩子,其实这样更不负责。
为了反抗,赞恩更是离家出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这个家庭最无奈的挣扎和反抗,尽管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但是自己对弟弟妹妹的责任和爱显然不会因为父母而发生改变的。
是负责到底,是不抛弃不放弃,是要为自己所挚爱的负责,是要担当起应有的责任,但是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哪有什么责任和担当,全然是家庭、世界所迫,让他瘦弱的臂膀肩负着一座大山。虽然这些人的生活都已经极为艰难,困窘的生活让他们早已喘不过气,但是他们却并没有放弃过内心的善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管是赞恩还是拉希尔,拉希尔收留了赞恩,赞恩回报着拉希尔,替她照顾一岁的儿子约纳斯。这是底层与底层的相遇,这是善良和善良的交锋,这是小孩和小孩的抚慰,当拉希尔被抓,12岁的赞恩和1岁的约纳斯,两个小孩从此相依为命,共同成长。12岁的赞恩有着与生俱来的善良和被生活所逼迫的勇气,顽强生活生长着。虽然生活如此艰难,但是赞恩却从未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家伙,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依然熠熠生辉,拉希尔收留了他,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回报感恩着她。尤其是拉希尔不在的时候,12岁的赞恩成为了一个小大人,从方方面面照顾着1岁的约纳斯,就像照看自己的弟弟妹妹那样。
带着孩子去流浪,发生在了一个只有12岁的赞恩身上,赞恩用尽生存技能,维持着二人艰难的生活,虽然几次要抛弃,最终赞恩还是没能狠下心来。赞恩完全可以抛弃,毕竟自己也还是个孩子,还和他没有任何血缘亲属关系,但是内心的善良感恩之心还是将这一切收了起来。
12岁赞恩的流浪之旅,展现了世间的人生百态,有着美好也有着丑陋,有着善良也有着罪恶,12岁的赞恩所遭受这一切,是普通大众所不曾遭遇的,他所肩负着的重责,他所遭受着的苦难,也让我们大多数为之汗颜,虽然生活已经把人们折磨的如此不堪一击,但是赞恩却一路坚持,一路勇敢。
在12岁的赞恩身上,有着孩子的纯真和善良,有着大人的担当和勇气,还有着不惜一切代价的生存能力,他懂得担当,他懂得感恩,他懂得勇敢,他懂得努力向上生长!
他被生活所磨砺地早已不是一个孩子,而成为了一个坚强的勇士,他控诉着自己无情的父母,他控诉着这个无情的世界,他控诉着不合理的一切制度规则。
如同赞恩一样的孩子们到底犯了什么错,要遭遇这个世界如此不公平的非人对待,只要这样糟糕的环境依然存在,12岁赞恩的控诉就一直有效,他们要为之努力与反抗就一直存在。影片最明显的一个话题更为有谈论性,正是小男孩和父母在法庭上的辩诉。从最直接的问题——“孩子无法选择,父母生下了孩子,让孩子出生就在地狱之中”,这是一种罪吗?;父母的回应则是对问题的进一步追问——“卖掉孩子也不是父母所希望,是生活所迫,谁有权力审判父母?”;而小男孩最终要求则是对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如果父母没有能力,了解现状,为什么还要生孩子?而正在肚子中的孩子又该怎么办?”
尽管影片所呈现的是一个在特殊背景下的较为极端的案例,但也正是这样的故事,才更能引发观众对其的深思。但愿孩子们都能够远离疾病、灾难、苦难,但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收获自己想要的生活,被温柔以待,但愿每一个父母都能够有所觉醒,善待孩子!最后的笑容,为整部电影添加了一抹为数不多的温情,让我们庆幸,希望一切和平,愿孩子都能幸福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