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上海,马桥还你真相,专家称马桥文化可为“上海之本”,一起来看看数千年前的马桥是什么样吧!
6
月10日
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主题为“唤醒五千年的记忆,难以忘却的远古上海”的马桥文化论坛在马桥镇旗忠网球中心新闻发布厅隆重举行。
此次活动邀请参与过马桥文化遗址挖掘和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探讨马桥文化的渊源及其研究成果,进一步挖掘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次论坛由闵行区政协主办
闵行区文广局和马桥镇人民政府协办
上海市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上海市文广影视局调研员周丽娟,闵行区政协主席祝学军,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红珍,区政协副主席潘金平以及马桥镇党委书记陈振华、镇长蔡怿晖等领导出席,学习和文史委员会部分委员、文史工作顾问、马桥原住民代表和学生代表等参加了论坛。
激昂的《盛世鼓乐》,拉开了活动的帷幕,身着青衫的小朋友们,用一支刚柔并济的《少儿太极》,向观众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别开生面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马桥手狮舞表演——《狮娃筑梦》,也向到场嘉宾以示欢迎。
☟☟☟
“如果说崧泽文化是上海之源、广富林文化是上海之根,马桥文化就是上海之本。这三大古文化,好像是构成‘沪’字的三点水,缺一不可,共同创造了上海古文化的辉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说,这三大古文化的存在,表明上海参与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共建进程。
冈身成陆说之本
被误解的上海
五千年历史看西安
五百年历史看北京
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这是社会公众普遍的说法和认识。甚至,学者对上海江海冲击的成陆年代也众说纷纭,大多认为时间不会超过2000年。
历史短,古迹少这个“黑锅”,上海也一直背到现在
马桥考古发掘的遗址就在当地的竹冈沙贝带上,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马桥就成平原陆地,5200年前就有人栖居。它把上海大部分地区成陆年代足足上推了2000多年。而且,高蒙河教授介绍说,1935年以来,上海共计发现先秦时期遗址约30处,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约50次,其中马桥遗址作为远古上海开始攀援上升的原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视频加载中...
这是发掘马桥遗迹的视频
上海精神之本
海纳百川的城市内涵
高蒙河教授还告诉我们,马桥文化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距今3900-3100年),是南北文化在上海地区交汇的产物,现代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早在马桥文化中就有体现。它的发展来源于:南来——马桥文化主要来源于浙南闽北的肩头弄文化遗存;本地——马桥文化部分地延续了此前的良渚文化内涵;北往——受到黄河流域夏、商文化和岳石文化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马桥还恢复了发明创新的能力,出现了具有文明时代特色的铜器和原始瓷器等新技术产品,具有新的开拓精神。
和谐生活之本
一场与自然斗争的历史
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原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宋健说
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是和自然斗争的历史,马桥文化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信息,为历史提供了实证。
他以“马桥四题”为主题,阐述了马桥文化承上与启下、水与居、食与饮、印纹陶与原始陶的内涵。
马桥人过去的生活与河流海洋密切相关,杆栏式的房屋顺沙堤而建。他们锻造青铜,用鼎煮食,用甗蒸食,大量贝壳和鱼骨的遗迹证明其食用海鲜的习惯,甚至还拥有觚、觯、鸭形壶等酒器,克服了自然,展现了一幅和谐的远古生活图景。
☟☟☟
青浦地区的崧泽遗址和松江地区的广富林遗址都已建立起其特色独立的博物馆,马桥遗址如何在上海这块沃土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呢?
陈振华书记表示
马桥愿为“马桥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积极作为,计划在规划的马桥公园内将马桥文化展示、市民休闲旅游、体育活动等内容一并统筹规划设计,为市民提供一个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乐趣无穷的体育活动、流连忘返的优美风景的休憩好去处。我们将公开征集公园建设的方案,也希望得到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位专家的指导。
高蒙河教授认为
可以依托马桥遗址公园,创新建馆模式,不求大而全,打造小而精的遗址博物馆标志馆、示范馆。
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王孝俭表示
新的博物馆可以依托地域优势,建成极具特色的地质博物馆。马桥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闵行乃至上海最具水平和规模的重要考古遗址之一,不能让“闵行缺少一座马桥遗址博物馆”成为当地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短板。
马桥文化意义深邃不同凡响,它揭示了上海大地变迁的沧桑岁月,展现了人类文化进程中的时代精神,唤起了我们对远古文化的回忆,我们都应因坐拥这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海之本,而深感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