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是炎帝故里

宝鸡是炎帝故里

文/樊晓英

宝鸡是炎帝故里,是中国农业的发祥地,这一点毫无疑问。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为什么把炎帝尊为中华始祖?是因为神农氏发明了农业技术,他是把中华民族带入农耕时代的第一人,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首次把中华民族从游牧时代、渔猎时代带进了农业时代,从而使得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是生产力大解放,粮食生产能力产生质的飞跃的第一人,人口急剧增长,生存区域大力扩张。

神农氏在农业上的主要贡献有:他通过火烧方法开辟了农田,发明了最早的耕地农具耒耜,发现了并且培育了最早的农作物“嘉谷”粟,首次使用耕牛用来耕地,因此人们把他塑造成人身牛头的形象,头上长着两只牛角。自从神农氏发明的农业技术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全国各地就都能够居住和生产,华夏民族便开始迅速繁衍壮大。神农氏也是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开创者,他创建的太阳市“日中而市”的交易集市模式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到现在人们还会赶庙会,赶集市。神农氏还是我国中医药的发明者,是他首先尝百草,定药性,开创了最先的中药学,而中医学中药学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不间断,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保证。仅仅凭借首创这三大功绩,神农氏炎帝就足以光耀千古,万人敬仰。

那么为什么说炎帝故里毫无疑问就是宝鸡呢?炎帝故里明确地说是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其他镇也不是炎帝故里,其他地方也不是炎帝故里。我这里说的炎帝是指尝百草、设太阳市、刀耕火种农田,培育嘉谷的神农氏炎帝。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仅此一人,其他炎帝均是其后裔。

炎帝故里是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清姜河流域,史书有铭文记载,民间有大量传说,实地有大量遗迹,地质地形有大量对印,古物有大量的专家考证。

首先神农氏炎帝的活动区域是“姜水”流域,姜水是现在的清姜河确定无疑。中国古代,由于创造文字的仓颉是皇帝的部下,是陕西人,所以陕西以内的所有大的河流都有专有名字,比如说:天水市的藉水(藉曾经是专用字,解放后从字典中去除)、渭河(渭水)千河(千河古代叫汧河,古代石鼓文中就有,汧曾经是专用字,解放后从字典中去除,在宝鸡市千阳县)、泾河(流经陕西省泾阳县)、洛河、姬水(流经陕西省岐山县)等等。同样的,姜水也是专有名词,陕西省并无重复,就是清姜河。清姜河古代称为姜水,因为二个字拗口,同时因为姜水之水四季常清,所以群众改名为清姜河。

其次,从农业的诞生说起。在农业技术发明以前各地都有农作物收成,北方有粟、南方有稻米,但是那些都不是农业。早先的这些农作物是采摘而来,不是有目的、有技术、有季节的种植的,只有神农氏把粟等农作物通过火烧田野、耜耒耕作变为农耕技术,从而人类第一次产生了农业。农业技术的产生其实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产物,首先必须有耕作农具,神农氏发明了耜耒,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其次必须有耕地,神农氏通过火烧田野开垦了农田,再次,农业必须有耕种的劳动力,神农氏牛头人面,他驯化耕牛使得人类有了劳力替代。

此外,耕作季节是在伏羲创造了八卦,开创了天文学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在中国有了二十四节气和历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农作物丰收以后必须有舂米器具,是在石器大量使用的基础上;米必须有储存设备,要求陶器大量使用生米做成熟饭,必须是具有人工用火的能力,必须有灶台、火炉等灶具,还有锅碗瓢盆等陶器,所以农业的产生是在天文学、种子学、制陶业、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神农氏创造农业的以上种种条件在宝鸡都是具备的。宝鸡处于古代文明发祥地的中心位置。这个古代文明发祥地现在看来主要是天水盆地、关中平原、汾河盆地、洛阳盆地以及它们周边一百公里以内,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主流发生于这一区域,从来没有远离,包括母系氏族时代、父系氏族时代、三皇五帝时代、夏商周秦汉唐时代。一直到文明高度发达以后,中华文明才出现四面开花,全面崛起的情况。而且这些地方的文明反复出现,互相影响,相互传承。而神农氏炎帝就是在这种氛围中脱颖而出的杰出始祖。

在神农氏之前,天水出现了燧人氏和伏羲,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钻随取火,从而让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从此以后人类开始使用灶台、火炉、火炕、烧窑等重要设施,而神农氏炎帝用火来烧荒种地,而且是首创。伏羲在天水发明了天文学,首创了八卦,观察了天象,制定了最早的历法,因此打下了物候学的基础。神农氏发明了农耕器具以后知道何时种植、何时收割。所以农业的产生是多学科、多种文明、多种机械综合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没有长期的积累和文化技术的沉淀不可能完成,而中国的其它地区不可能产生,即便是偶尔发明也不可能长期坚持和使用。

宝鸡地区在神农氏炎帝出现以前有浓厚的文明沉淀,有长达几千年的生存时期。宝鸡市区周边发现了1000余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集中分布在渭河河谷和渭北台塬大约306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宝鸡市区就有北首领遗址(金台区)、福临堡遗址(金台区)、斗鸡遗址(金台区)、姜城堡遗址(渭滨区神农镇)、高家村遗址(渭滨区高家镇)、庙坡遗址(渭滨区高家镇)、石鼓山(石咀头)(渭滨区石鼓镇)遗址、晁峪遗址(渭滨区高家镇)、旭光遗址(渭滨区马营镇)等等,这些遗址层层叠压,最早的是老官台文化,距今8000年-6800年,出土了大量的骨器、石器和陶器;其次是仰韶文化,距今6800年-4800年,范围很广,但是中心位置依然在渭河及其支流;还大量出土了龙山文化,距今4800年-4000年,这一时期已经晚于神农氏炎帝出现的下限时间。

在这些遗迹中出土了上千件的骨器、石器(磨盘、石斧、石磨棒、石杵)和陶器,其中有生产用具(铲、凿子、锄、矛、斧子、锛、刀)、狩猎工具、生活工具、渔猎工具(渔网、网坠、)、制陶工具等,还出土了大量牛羊遗骸。

这些遗迹都是经过考古专家详细考证并且得出的结论,包括徐旭生先生、郭沫若先生、顾颉刚先生、唐群先生、霍彦儒先生、邹衡先生、张岂之先生、周谷城先生、文怀沙先生、何光岳先生等。参考《炎帝.姜炎文化》《炎帝与民族复兴》。

为什么宝鸡有那么多跨度长达6千年的文明遗迹?这与宝鸡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分不开。

宝鸡地区处于古老的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北面的关山、渭北平原属于华北板块,南面的秦岭山地属于扬子板块,而中间是渭河断陷谷地,在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也是“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它经过了几次抬升过程,也经历了几次剥蚀均夷作用。时期2.3亿年前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时秦岭崛起上升,侏罗纪时期,秦岭地带成为具有差异震荡运动的古老准平原,并形成了凤县、商州区、勉县和紫阳等许多侏罗纪含煤盆地。燕山运动时期,秦岭地带进一步隆起,生代早第三纪,由于构造运动和缓,因而在这个广泛的均夷作用时期,山地又一次逐渐剥蚀成准平原.早第三纪到晚第三纪过渡时期,喜马拉雅运动对秦岭和陇山六盘山起到了极大的隆升作用和扭曲作用,在宝鸡市区的南面和西面形成了多个海拔很高的麻花状不规则山脉。

这些山脉的顶部比较平坦,例如陇县的关山草原、陈仓区西秦岭的九龙山山顶、宝鸡市马头滩林业局的嘉陵江源头、宝鸡市天台山风景区的天台山,太白县的石头河上游谷底等,都是处于海拔1500米上的平缓地区。高山上有平原,则高山上一定有人类部落居住。而宝鸡市区位于渭河谷底,海拔只有600米,和高山上的部落只有二三十公里路程。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主要分布在宝鸡市区周围,以渭河南面秦岭北麓最多,渭河北面的台地较少。渭河南面的秦岭是石质山地,山麓是石质和黄土相间的台原,渭河北面是黄土堆积的台地,台地再上升是黄土沉积的渭北平原,但是这些遗址很少出现在渭北平原。说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人们都选择距离水源很近的地方栖息。石器时代也是渔猎时代,人们选择居住的地方有以下特点:前面是大江大河,后面是高山,居住地附近是台原缓坡地。几乎所有的居住地都是如此。

这种有山有水有台地的居住条件在全国并不多,尤其是台地面积较大,周围河流众多,身后大山环绕的地区不多。这些地形的好处是:可以上山狩猎、砍柴、采摘野果,收货山货;可以下河捕鱼、获取水源、也可以收获桑麻芦苇;居住在台原上交通方便,还能够避免野兽攻击,方便居住,还能够防止水灾火灾和潮湿。而宝鸡却有众多的地区具备这些要求。宝鸡市南面、西面、北面三面环山,中间是渭河,渭河边有面积广大的山前冲积扇和台原,河滩上有大片的湿地。尤其是清姜河流域,这里的台地面积大约10平方公里,北面有渭河,西面有清姜河、东面有瓦峪河、石坝河,渭河和清姜河的交界处在古代有大片的湿地,背后是天台山,天台山海拔2500多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清姜河流域的周围高山形成一个漏斗形状,漏斗的开口面向宝鸡市区的台原,周边都是海拔超过1500的高山。

这个地形条件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清姜河虽然流域面积只有200平方公里,但是径流量达到惊人的1.7亿立方每年。所以,清姜河一年四季不缺水,而炎帝部落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长期生活在清姜河流域的“姜城堡”一带。渭河从渭滨区走出了西秦岭,河面突然变宽,平均宽度超过600米,河边有大面积的河漫滩,是捕鱼的好场所,河边生长了大量的芦苇麻,是编制的好材料,古人类既可以下河打渔,又可以在天台山上捕猎,河里面有水,山上有柴火。黄土台原有大量黄土,非常适合制造陶器;秦岭山地有大量岩石,可以制造石器;渭河周边有大量桑麻芦苇,可以制造绳索渔网和衣服。

古人选择居住的地方也有讲究,选择的地都是背风向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宝鸡也具备这些条件,宝鸡市区北面是千(汧)山、西面是关山(西秦岭),南面是秦岭,挡住了冬季的寒风,非常适宜居住。宝鸡处于暖温带,冬季和夏季时间只有两三个月,冬季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夏季平均气温在30度,年平均气温23度,四季分明。就是在当代也是世界级宜居地区。所以古代先民长期居住在渭河两岸,时间跨度大约5000年。而神农氏炎帝则灵光一闪创造了农业。

当然,从史料分析,神农氏炎帝创造农业也是部落人口膨胀的客观需求。由于姜水(清姜河)周围生活条件优越,是宝鸡周围生活居住人群最多的地区,又由于关中地区处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有时候也有旱情发生,因此食物短缺的危机也是不断出现的,而且由于人口比较稠密,流行病也不时发作。在这些危机面前,神农氏炎帝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耜耒之用,以教万人。”从而解决了生存危机,也使得人类从渔猎时代、牧业时代进入到了农业时代,从母系氏族走向了父系氏族,从单一部落走向了部落联盟。

渭河以北由于水资源没有秦岭脚下丰富,所以发展受到限制,古村落遗址较少,其中北首领遗址南面是渭河,东面毗邻金陵河,条件优越。为什么秦岭北麓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呢?主要原因是秦岭很高,渭滨区境内的秦岭海拔都超过2000米,秦岭山顶的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每年,而且宝鸡天水处于印度洋暖湿气流和太平洋季风气流的双重交汇区,印度洋暖湿气流顺着横断山区、四川盆地一直可以到达西秦岭和六盘山地区,给这里带来大量雨水,形成了许多河流。渭滨区从西向东依次有晁峪河、太寅河、塔稍河、清姜河、瓦峪河、石坝河、高家河、巨家河、茵香河、西沙河、东沙河、清水河,大约间隔两三公里就有一条河从秦岭流下,河流两边都适合居住,这也是宝鸡成为文明发源地的一个原因。

由于西秦岭雨水多,河流多,海拔高,地形象一个盆地,所以西秦岭上植物动物种类非常多。据统计,渭滨区有野生果木16科48属,有花卉品种301个,药用植物62种,野生草本植物有53科400余种,用材林木40余种,野生禽鸟有19科59种,野生动物有13科28种野生动物。神农氏炎帝时代气温比现在高,动植物资源更加丰富。、

以上是宝鸡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非常多的自然原因。说明在神农氏炎帝时代,宝鸡市区周边人口众多,部落众多,手工业发达,渔业、狩猎业,采摘业、纺织业也都比较进步,已经成为文明中心。人们已经普遍的使用石器、陶器、骨器、火器,甚至已经采摘了大量的野生粮食,已经驯养养殖了大量牛羊,已经会熟练使用人工火,普遍使用了历法,已经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已经因为人口膨胀、野生肉类资源不足,流行病多发,存在这极大的发展危机,而神农氏炎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脱颖而出的英雄。所以渭滨区渭河南居住了更多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其中以清姜河流域的部落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生产力更发达。

神农氏姜族部落所在的清姜河流域在这些优越的资源中独占鳌头,环境更加优越,拥有更大的水资源、更广大的平川地带,更广大的低山柴火区,和更广大的打猎山场。测算后台塬面积10平方公里,浅山区面积30平方公里,河漫滩面积大约8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区面积大约200平方公里。海拔从600米到2600米,山上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这些资源自古有之,为神农氏尝百草,选嘉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经过我们考察,清姜河流域的地理地形和历史书上完全一致,和民间传说完全一致,确定无疑是神农氏炎帝故里。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蟒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周易·系辞下》记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褥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帝王世纪·年历》中写道:“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妊姒,有矫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帝王世纪》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从史书记载可以得知:炎帝的母亲游于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那么华山在哪里?常羊山在哪里?“日中为市”的市场在哪里?神农氏尝百草之地在哪里?神农氏刀耕火种的地方在哪里?神农氏尝“火焰子”死在了“嘉陵谷”在哪里?神农氏发现“嘉谷”的地方在哪里?埋葬的神农氏“常羊山”在哪里?生于濛峪,长于瓦峪,沐于九龙泉?这些地方在哪里?通过地形比对,我们都逐一有了明确的地方。

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都把神农氏炎帝的活动地点定位在了渭滨区南面,清姜河东面的天台山上。传说中“日中为市”的集市在天台山上,一个市场为什么会建立在海拔2000多米大山里面?这是一个疑问?神农氏炎帝死在嘉陵谷,那么嘉陵谷必然在嘉陵江流域,那么天台山周围有没有嘉陵江的支流?炎帝的母亲游于华山之阳生炎帝,华山在哪里?

通过地形考古,我们解决了以上所有疑问。考古结果简述如下:华山经过历代民间确认是位于天台山旁边的一座天然山,形状非常象一个花,故而此山叫“华山”,华山自古有之,而且天下独一无二,此华山却不是渭南的名山华山。唐群教授认为中国被称为华夏文明的华指的就是位于渭滨区的这个华山。生炎帝的常羊山和埋葬神农氏炎帝的常羊山在哪里?由于渭河谷地海拔600米,神农氏炎帝死亡的嘉陵谷在天台山南面的嘉陵谷,在嘉陵江流域,海拔2000多米,所以常羊山必然在嘉陵谷附近,在嘉陵江流域,不在目前的常羊山(107°6′36.29516″,34°19′34.41192″,816)位置。

和神农氏炎帝同时代在嘉陵江上游宝鸡市凤县北部的西河支流上也居住着若干羌人部落,他们以放牧为生,嘉陵江支流西河是一条东西方向的河流,目前有平木镇、靖口镇,海拔1240米——1400米,是从凤县到太白县的交通要道,它的北面有多条支流从秦岭大梁向南流入,其中有一条支流通到了渭滨区天台山附近,现在有村落名称叫“水蒿川村”(107°9′5.92380″,34°7′29.21127″,1734),从这里向北翻过秦岭梁,有一条位于山系顶部的羊场小道一直可以走到渭河谷底,这条山顶小道的东侧是渭滨区清水河流域,小道的西侧是姜水(清姜河)的支流“银洞峡”(也叫李家河)流域,在清姜河和清水河之间的大山就叫天台山,天台山虽然海拔落差很大,但是坡度均匀,缓坡地很多,面积大约50平方公里。

清姜河、清水河和西河在天台山的南面海拔2600的地方是一座馒头形状的高山,这个高山无论从东面、南面、西面都是“阳面”,所以这个山就是“常阳山”(107°10′50.28533″,34°9′18.30963″,2524),面积大约25平方公里,由于这个“常阳山”海拔高,是高山草甸,是牛羊的天然牧场,所以也叫“常羊山”,水蒿川村就是嘉陵谷,这个地方才是炎帝的死亡之地,因为神农氏炎帝死于嘉陵谷,所以嘉陵江才叫嘉陵江。

因为西河和嘉陵江上居住了大量的羌族人,他们和炎帝部落的集市就设置在了海拔2000米的天台山(107°7′45.66352″,34°14′19.88434″,2030)上。而炎帝的母亲才会在华山上山采摘的时候被异族人性侵而生下炎帝。从靖口镇到水蒿川村,过常羊山西侧,到华山,再到天台山,下到杨家滩,到烧香台(107°7′55.31947″,34°16′59.09168″,1183),再下到渭滨区邵家山村,这条道路长度只有40公里,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沿路有许多古人类遗迹,而且可以走马队。唯一的缺点就是从渭滨区向上海拔落差超过1800米,从常羊山下到靖口镇要下降1200米,翻山很不方便。有了这条古道,有了嘉陵江上游西河的羌人部落,那么古代书籍和民间传说就完全对应上了。

原来神农氏炎帝部落古代也是狩猎民族,他们的山场就是现在的天台山,天台上上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面积也很大,所以神农氏部落的人经常到天台山上狩猎,采集野果,收获山货;而西河流域的羌人在嘉陵谷附近放牧打猎,他们经常有来往。有一天神农氏的母亲女登独自一人上山采果,在华山附近被陌生的羌人性侵,生下了神农氏炎帝,此所谓“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炎帝有远种优势,异常聪敏,善于观察,又非常勤劳,还很仁义。所以神农氏的父亲是羌人,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羌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炎帝,那应该是正确的,神农炎帝的父亲的确是羌族人,所以羌人也认定神农氏炎帝是他们的祖先。

神农炎帝遍尝百草,哪些地方有一百多种草木,当然是大秦岭,是天台山,因为这里的海拔落差2000米,各种奇花异草都有,秦岭是植物宝库。所以神农炎帝经常上秦岭,上天台山,他对这个山场非常熟悉,也就认识很多羌人,知道他们的需求。因此神农氏炎帝在华山之侧的天台上,海拔2000米的地方设置了“市场”,约定“日中而市”,为什么到了中午才能交易,因为无论渭河上神农氏部落的人,还是西河上羌族部落的人,他们翻山越岭都只能在中午时分到达“太阳市”,两处人员到达太阳市的路程大约都是10公里。这条线路笔者在2009年走过一次,早上8点出发,下午两点到达,基本完全按照历史书籍记载,现代人体质差,走走停停,推迟了两个小时。

所以“日中而市”是完全成立的。高山上的市场,交易双方一方是炎帝部落以及渭河周边的部落,另一方是嘉陵江支流西河的羌族人,他们交易的对象是羌族一方提供矿物质、牛羊、药材肉,炎帝部落一方提供耜耒、陶器、桑麻、农作物、粟米、药材,通过交易,双方互相学习,农耕技术也迅速传遍了羌族各个部落。因此嘉陵江的西河就成为一个羌人的民族发源地,神农炎帝的一系列先进技术通过嘉陵江向下游发展,又沿着西汉水、汉江、白龙江、岷江流传到了四川、重庆、汉中、湖北一带,从而成就了分布很广而且强大的羌族。而神农炎帝部落继续向东发展逐步占领了整个渭河南岸许多地方,最后和黄帝部落发生冲突,炎帝部落战败,一部分寻秦岭向南发展,另一部分融入黄帝部落,成为黄帝的农官。

为什么炎帝部落会战败,因为炎帝部落占领的地方区域狭窄狭长,发展空间有限,主要是关中渭河以南和秦岭山地,而炎帝部落战败以后也是远走秦岭以南,从阶级社会以后,关中平原就很少有炎帝部落的后裔,宝鸡地区的文明出现了一千多年的真空期。另外传说神农炎帝上山采药,误食“火焰子”死于嘉陵谷,葬于常羊山。火焰子是什么植物?据查,火焰子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松潘乌头的块根,松潘乌头生于低山至中山的山坡灌丛或林下湿地。分布四川、青海、甘肃、陕西和山西等地。

《陕西中草药》:"味辛微苦,性温,有大毒。"天台山有分布。嘉陵谷在什么地方,常羊山在什么地方,我们从地图上寻找,非常清楚常羊山就是宝鸡市渭滨区清姜河和清水河的上游,这里恰恰也是嘉陵江的西河源头,可以称之为“三河源头”,三河源头围绕着一个海拔2550米的馒头状山,它三面都是阳面,早晨、中午、下午太阳都能照射到,应该是常阳山,同时它是高山草甸,不长树木只长草,是放养的理想场所,所以也是常羊山。常羊山西南的西河河谷就是嘉陵谷,两者相距大约1500米。所以,神农炎帝死于嘉陵谷,葬于常羊山,而嘉陵江因为纪念神农炎帝而得名。

另外设置太阳市的地方,几千年以后依然非常繁华,这里有一个占地2000多平米的四合院,是一个行人休息的场所,也是敬奉炎帝的场所,房子大约有15间,土木结构。深山中有如此建筑让我叹为观止。

神农氏炎帝生于濛峪,长于瓦峪,沐于九龙泉?这些地方均在目前的渭滨区神农镇。这里地形非常特殊,有九曲十八回的感觉。主要有夏牙豁村、邵家山村、冯家塬村、茹家庄村、中岩山村、峪泉村等,其中峪泉村有较多的山泉,冯家塬村是一个台原,其南面是低山区,山梁绕来绕去,地形非常复杂。夏牙豁村、邵家山村就在山沟里面,进出村落的道路很狭窄,很偏僻,但是也是很好的采摘打猎山场。有一条河流就叫瓦峪河,河边可以居住较多的人口,也可以开垦很多耕地,瓦峪河的峪口就是峪泉村,有很多山泉,前面就是渭河河滩,很方便。目前已经成为宝鸡市中心城区。

濛峪沟是瓦峪河西面的一条沟壑,沟壑上面是一个很平坦的小平原,大约3个平方公里。瓦峪河向南、夏牙豁村东面有一条很陡的山路,就是通往天台山,古代通往四川的古道路,这个道路一直沿着山梁行走,周围没有断崖,不怕下雨,不怕地震,不怕滑坡,四季都可行走。这里流传着大量神农氏炎帝的传说,而且拥有大量纪念神农氏炎帝的庙宇和场地。

神农氏炎帝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创造了农业文明?推进了历史大变革?当时的炎帝部落周围人口已经膨胀,原有的渔场、猎场已经不够用,部落周围人口稠密,食品危机生存危机已经出现,部落内部时不时发生流行病,部落周围活动区间狭小(这个区域东西只有三十公里,南北只有十多公里),但是人们在川原地区又无法生存,当时的渭北平原地区依然没有水源,原始森林密布,大型食肉型动物横行霸道。

这种情况下,神农氏炎帝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发现了嘉谷、发明了耜耒,创建了农地(火烧野地),从而完全创造了农业,解决了部落的粮食危机。又牺牲自我遍尝百草,创造了中草药学,从而解决了人们的疾病问题。又创建了集市(太阳市)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开创了市场经济的先河。神农氏炎帝绝不是好杀残暴之徒,以无私忘我的大爱精神,拯救了黎民百姓,创建了华夏民族,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生生不息。

神农氏炎帝之后,由于农业大发展,人们开始了大迁移,迁移的方向有四个:大多数人从渭河阶地上向北搬迁到了渭北平原,一部分人从宝鸡市区谷地沿着渭河向东迁移,最后在眉县、周至县一带的渭河南岸找到了大平原,农业在这里进一步向精细化发展,出现了著名农业专家后稷,它教会人们精耕细作,教会了人们农田灌溉,除草和施肥。一部分人逆渭河而上,回馈伏羲故里,成为后来的羌人;还有一部分人向南翻阅秦岭进入嘉陵江流域,成为西南各民族和长江以南民族的祖先。

文明之地的发生条件并没有改变。虽然在四五千年前炎帝部落迁出了宝鸡市区谷地,但是阶级社会在清姜河流域又出现了散国、渔国,随后在附近出现了十面石鼓,唐朝时期找到了石鼓文。散国出现的时候,人们找到了一条更加便捷的上到嘉陵江进入四川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沿着清姜河河谷而上,爬上陡坡到现在的嘉陵江源头风景区,这里海拔只有1500米,附近出现了大散关,称为陈仓道。陈仓道在周朝时代已经取代天台山道,成为进入汉中四川的主要道路,一直到现代,韩信暗渡陈仓就发生在这里,宋朝和辽国大战也发生在这里,目前川陕路国道也在这里。但是,天台山道实际上目前还在使用,相信未来会是一条很火的旅游路线。

神农氏炎帝创造农业技术以后,部落实力大大增强,随着农业技术的普及,形成了部落联盟,他们向东扩张,在现在的眉县周至县一带和黄帝部落发生了地域冲突,发生了阪泉之战。《国语.晋语》道“皇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姬水就在扶风县。因为眉县周至县一带渭河南的有大片的平原,也是黄帝部落姬水流域的正南方向,所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发生冲突在所难免。阪同“坂”,指的是高低不平而又瘠薄的地,就是山坡地,泉指的是泉水。

在秦岭北麓存在大量的地热泉水,尤其是眉县汤峪,由于处于秦岭地台和渭河地槽的交错地带,眉县的温泉数量多质量好,现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所以阪泉之战发生在这里是合情合理的。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炎帝部落的大部分人逃到了秦岭以南,沿着嘉陵江、汉江流域发展,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他们的后代因此遍布秦岭以南、长江流域,甚至于迁徙到了湖北随州、湖南长沙。

所以,如果炎帝部落真的宝鸡地区姜水的部落,黄帝也是宝鸡地区姬水的部落,那么他们的冲突发生地绝对不可能到了山西运城或者河北涿鹿,他们不存在地理上的交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允许他们拥有黄河以东地区,跨越黄河天堑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炎黄时代,渭北平原、汾河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都没有开发,人们都是面水背山而居。

通过遗迹考证、文物考证、历史典籍考证、民间传说考证、地质地形考证、气候资源考证、动植物资源考证,证据之间相互印证,最后证明宝鸡渭滨区的清姜河流域的确是神农氏炎帝的故里。宝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交通要塞,它南通巴蜀,西通甘青,北通宁蒙,不仅仅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由于其通衢性和封闭性相互结合,冲击性和沉淀性相互结合,从旧石器时代就成为中华文明的孕育之地,各种文明先后萌生,宝鸡西部天水在旧石器时代孕育了燧人氏和伏羲氏,宝鸡地区新石器时代在姜水流域孕育了炎帝,姬水流域孕育了黄帝,而且随后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孕育了又一个神农后稷。

随后奴隶时代孕育了强大的周朝,封建时代孕育了强大的秦朝和汉朝。而且在南北朝时期孕育了强大的关陇集团,正是这个集团建立了强大的隋朝和唐朝。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的演进,它逐渐完成了创建文明的历史使命,淡出于历史舞台。

相关推荐

​关家垴战斗:百团大战中极具争议的一战

​关家垴战斗:百团大战中极具争议的一战

137

关家垴战斗:百团大战中极具争议的一战 带有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它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和“囚笼”政策,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打...

​「名人历史百科」五霸之首——齐桓公

​「名人历史百科」五霸之首——齐桓公

189

「名人历史百科」五霸之首——齐桓公 【名人简历】 齐桓公(?-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是齐僖公最小的三儿...

​中医12时辰与12经络的记忆方法!

​中医12时辰与12经络的记忆方法!

95

中医12时辰与12经络的记忆方法! 经络是人体的天然“药库”,而要养护好这个天赐的宝藏,需要明白12经络的运行原理,这就是中医整个经络学说的要素。 12经络上面有三百多个穴位,...

​阿塞拜疆族

​阿塞拜疆族

59

阿塞拜疆族 阿塞拜疆族 (阿塞拜疆语:Azərilər آذریلر 或 Azəri türkləri,波斯语:آذری ها 或 آذربایجانی‎)是阿塞拜疆共和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于阿塞拜疆与伊朗西北部...

​二战德国“斐迪南”重甲出击

​二战德国“斐迪南”重甲出击

190

二战德国“斐迪南”重甲出击 初战评价 德军参战部队对“斐迪南”的火力评价很高:“每击毁1辆坦克只需1~2发炮弹,就算是KV-2和采用倾斜装甲的美制坦克也不例外‍‌‍‍‌‍‌‍‍...

​长城以北8二十九军喜峰口捷

​长城以北8二十九军喜峰口捷

59

长城以北8二十九军喜峰口捷 长城抗战7 二十九军 留驻晋东,为二十九军走上成功之路创造了条件。倘若当初他们被调往江西,就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命运。 在晋东的那些日子里,二十...

​二轮考古学:本田CBR600家族编年史合集精校版

​二轮考古学:本田CBR600家族编年史合集精校版

150

二轮考古学:本田CBR600家族编年史合集精校版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款几乎都快被我们遗忘了的中量级大杀器:本田CBR600系列车型的历史。 你可能很难想象曾经那么叱咤风云CBR600系列车型...

​青岛都市圈

​青岛都市圈

166

青岛都市圈 山东两大都市圈之一的青岛都市圈 位于山东东部沿海的青岛都市圈是一个由特大城市青岛及周边的潍坊、海阳、莱阳、胶州等城市组成的都市圈,与济南都市圈同为山东两...

​演员陈谨:严谨认真,简单低调

​演员陈谨:严谨认真,简单低调

103

演员陈谨:严谨认真,简单低调 资深演员陈谨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与她的微乎其微的曝光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记者在网上搜索后发现,有关陈谨的资料寥寥无几,而且还淹没在其...

​陈益源 傅想容 |《金瓶梅词话》征引诗词考辨

​陈益源 傅想容 |《金瓶梅词话》征引诗词考辨

188

陈益源 傅想容 |《金瓶梅词话》征引诗词考辨 一、前 言 《金瓶梅》的写作素材来源众多,单就诗词来说,有源于《水浒传》、宋元话本、元明文言小说、元明戏曲、历代诗词等。 在中...

​《洛书》珍藏版

153

《洛书》珍藏版 《洛书》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一种关于天地空间变化脉络图案。它是以黑点与白点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若干不同组合,并整体上排列成矩阵的图式。洛书1—...

​中国京杭大运河历代开凿漕运史

​中国京杭大运河历代开凿漕运史

138

中国京杭大运河历代开凿漕运史 内容概要 1.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因北伐征战齐国开凿运河 2.隋朝开凿贯通京杭南北大运河航道 3.元朝截弯取直改道大运河漕运航道 4.明代时期重开会通河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