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陆军的动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陆军的动员

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限定,德国不得拥有一支人数超过10万的陆军,而且所有这10万人均受到“不得服长期的义务兵役”的限制(军官的服役期最高为25年,其余各级士官、士兵的服役期最高为12年)。这支“十万国防军”被编成7个步兵师与3个骑兵师,这10个师的编制均严格符合《凡尔赛和约》中对德军编制的规定。每个步兵师均控制着他们所在的特定军区或“防卫区”内兵员的招募与训练。另外,还有2个更高级别的司令部(“集群司令部”)负责更高层次的管理与训练。

图1.训练中的魏玛防卫军

尽管魏玛防卫军陆军被禁止拥有一个总参谋部,但一个被称为“部队局”的机构还是在隐蔽地履行着总参谋部的职能。在这个所谓的“部队局”内部,秘密进行着为打造一支更庞大的陆军而进行总动员的各项准备,以便随时迎接德国能够公开再武装的那一天的来临。

德国基本的陆军扩张计划很简单:动员令一经宣布,陆军各级部队就会被“填充”进额定实力两倍的新征募兵员,并立刻将原来的一个单位分为三个同样的单位。这样,每个师将扩编为三个新的师,每个师拥有约三分之一的老兵作为“骨干”,他们负责训练、指导新征召的兵员并让他们成熟起来;更有甚者,许多新征召的兵员已经在之前各种隐蔽的战备项目中接受过一定训练。其结果是,德国能够迅速将其陆军扩充至30个师。这是1933年1月底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时德国已有的计划。也正是通过这一计划,希特勒才得以打造出那支在1939~1942年间看似势不可挡的德国国防军的雏形。

图2.希特勒青年团团员,这些人无疑是纳粹的优质年轻兵源

魏玛防卫军扩充为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关键时期是1934~1935年。在此期间,尽管德军扩充迅速(例如,原先老的第1步兵师扩编成了新的第1、第11和第21步兵师),但在此期间德国陆军是没有什么有效的战斗力的。借助精明的外交手腕,再加上英法两国绥靖造成的有利局面,希特勒才能够在不进行军事摊牌的情况下显得那么肆无忌惮。到1936年时,在额外扩编了几个装甲师后,德国国防军拥有了40个师。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希特勒不断扩大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陆军也在进一步扩充。在吞并了奥地利(这为德国增加了6个崭新的师)和苏台德地区之后,到1938年年底,德国已经拥有51个现役师。与此同时,随着不断有人从现役部队退伍并转入预备役,德国的动员潜力也开始迅速增加。

当然了,这支庞大的陆军需要不小的军官团来指挥:指挥51个师需要约10万名军官。原先的老魏玛防卫军中约有4000名军官可用(包括医务人员),另有约1000名前奥地利陆军军官可供使用。如此规模(约5000人)的军官团显然是杯水车薪。通过重新征召数千名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官,并将许多士官提拔为军官(毕竟,魏玛防卫军中的每个人都是精挑细选的)后,德军多少补上了点缺口,但仍然远远不够。最终,一个有效的军官训练营体系被建立起来,这才大致解决了军官不足的问题。

与陆军的扩充同时进行的,还有海军的增长和新式空中力量(帝国空军)的建立,这进一步加剧了德军人力资源的紧张程度,更不必说还有此时规模尚小但却扩充迅速的纳粹党私有武装——党卫军对人力的需求了。为了规范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二战前夕,希特勒签署命令,固定了每年度人力资源的分配情况:陆军将得到全部新征募兵员的66%(包括输送给党卫军的约6000人),空军为25%,海军只有可怜的9%。

图3.二战德国海军征兵海报

兵员的招募及训练由“军区”负责,这是一个运转起来较为高效的体系。例如,奥地利的600万人口构成了一个单独的“军区”,其在战争期间一共组建起16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7个阿尔卑斯山地作战师,外加7个保安师和预备役师,此外还有输送给空军和海军的招募人员。战场上的各个师从其最初所隶属的军区接收补充人员,各师往往也会被送回德国本土休整补充实力。例如,来自莱茵兰(第21军区)的第26步兵师在战斗中九次被全歼,但每次被歼灭后都有来自莱茵兰的新征兵员将该师的实力恢复到原先水平。

除了一套有效的动员体系外,德国陆军还按“波次”扩充部队单位。每一波扩充都包含一批新成立或新整编的师,所有这些师都是精确按照相同的流程被组建和装备起来的。当时德军的想法是,对一支账面上总共拥有数百个师的陆军而言,一名高级军官必须知道某个师是在哪一波扩军中组建起来的,这样他就能知道这个师是何时组建的,因此也就能了解该师进行了多少训练(老部队比新部队的训练更多)、该师的人力和装备配备情况如何,以及该师是如何编组的。

图4.希特勒和赫尔曼·戈林站在帝国总理府的阳台上检阅军队,照片摄于1938年

例如,在第二波扩军中组建的师是在1939年8月由预备役人员组成的,这些师的编制和装备与战前第一波扩军中组建的师类似,但装备的机枪数量更少,且一开始没有迫击炮。相比之下,第三波扩军中组建的师的人员来自后备军人(民兵),也与第一波扩军中组建的师类似,但工兵、通信兵和其他战斗支援单位数量更少。与新征召人员同时进行的第四波扩军中组建的师由这些同时招募的“新兵”组成,在编制上类似第二波扩军中组建的师,但缺少诸多战斗支援单位。波兰战役期间(1939年9~10月)进行的第五波扩军中组建的师人员来自年龄较大的预备役人员,这些师几乎完全使用捷克装备。

每一波扩军中组建的师的数目从4个到22个不等。前期进行的32波次的扩军(这些波次的扩军一直持续到1944年秋天)中组建的师均被授予番号,而后续进行的大约6个波次的扩军中组建的师却被授予了“荣誉名称”,也许,这样一来人们就无从知晓在之前的32波扩军中组建的师遭受了多大损失。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是,到1944年中期,德国陆军中有35%的官兵已至少负过一次伤,11%的官兵已至少负过两次伤,6%的官兵已至少负过三次伤,2%的官兵负过四次伤,2%的官兵负伤四次以上。战争期间,平均每个军官职位的补充替换(是指当一名军官阵亡后,再提拔一位新人接替阵亡军官的位置)达9.2人次。

图5.正在接受“铁拳”反坦克武器使用训练的人民冲锋队老兵,照片摄于1945年春,战争后期德国人力资源的枯竭由此可见一斑

就是在这样一套扩军体系的支撑下,纳粹德国走上了发动二战的道路。尽管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但对当时的德国而言,这套体系确实是合理的,运行起来也是有条不紊的。尽管如此,不断增加的伤亡、日益恶化的军事和政治局势,再加上第三帝国内部的一些特殊政治人物,很快就让这套体系的运转开始出问题。

德国动员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统筹中,最大的缺陷或许就是多位不同的领导者(既有政治领域的,也有军事领域的)出于政治目的,都想建立自己的“私有”军队。在这方面,赫尔曼·戈林的几支党卫军部队是第一个、也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党卫军最初只是纳粹党内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组织,其角色是担任希特勒的个人卫队和保镖。然而,到1944年年底,党卫军已然扩张成了一支独立的军队,虽然其人数约为当时德国军事力量员额总数的10%,但却囊括了德军装甲师和机械化师总数的25%。

除了戈林,希姆莱对招募人员扩充自己实力的急切程度也不遑多让,以至于他垄断了从“德侨”,也就是那些居住在其他国家里的大批德意志族居民中征兵的特权。后来,希姆莱又开始从“非德裔日耳曼人”,例如瑞典人、丹麦人和荷兰人中征兵;再后来范围又扩大到“非日耳曼裔雅利安人”,比如法国人、比利时人、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最后又开始从那些所谓的“劣等民族”中,也就是那些纳粹眼中的劣等斯拉夫族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人和乌克兰人,以及非洲裔、亚裔和印度裔的战俘中招人,甚至还出现了“阿拉伯裔志愿兵”这样杂七杂八的成员。事实上,唯一没有被德国人有意识地加以利用的,只有犹太人和吉普赛人,尽管这两个族群中的许多人想方设法地把自己伪装成德国人并藉此来保护自己。

图6.党卫军拉脱维亚裔部队正在接受训练

除陆军外,另一个榨干德国人力资源的大户是德国空军。在很早以前,赫尔曼·戈林就下达过这样的命令:任何与航空有关的事务都归他的空军管辖,这不仅包括飞行员和地勤人员,还包括防空部队、伞兵和机场警卫部队,更不必说他自己的那些贴身警卫了。尽管如此,由于德国空军最终丧失了制空权,因此它所辖的员额数也开始变得远远超过其实际需要的人数。在“坚决反对将这些部队划归陆军管辖”的前提下,并经希特勒同意后,戈林保证将这些部队改编成“空军野战师”。最终,总共组建了22个这样的师

。这些师由往日的空军人员指挥,没有老兵做骨干,几乎所有的此类部队在第一次上战场(主要是迎战苏军)时都一触即溃。当然,客观地说,有些空军单位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例如第11伞兵师和“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师”(后者是德军曾投入战斗的最庞大的师级单位。由于该师编制过于庞大,因此后来其被升级成军,下辖两个师)。无独有偶,那些“空军野战师”在编制上也都过于庞大,与同级别的陆军正规师相比,它们的兵员都是超编的,武器也是超编的。

对人员和武器装备而言,这是一种极为低效的运用。德国在战争期间一共组建了大约761个师(约670个陆军师、48个党卫军师、40个空军师和3个海军师);之所以说“大约”是基于以下事实:许多“师”是纳粹政权在濒临灭亡之际才匆忙组建起来的,这些师麾下几乎没有多少兵力。上述所有的师中,有110个在作战中被全歼,有173个(几乎全是陆军师)由于严重减员而被解散。这是严重的浪费,因为那些新组建的师所消耗的人力资源和武器装备,如果被用来在原先的基础上(不论减员多么严重)重建被打残的旧师的话,是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的。

例如,22个“空军野战师”的兵员和装备足以让100个被打残的普通陆军步兵师恢复全部战斗力(这是在只考虑这些步兵师遭受“一般性损失”的情况下)。一个事实就是,即便是充斥着大量“劣等种族”士兵及其身上带有纳粹所谓的“劣等品性”,从普通陆军师中划拨出来归于空军野战师和党卫军师麾下,诸多体力、智力和素质都相当突出的官兵也带领这两种师有了不错的表现。如果这些人留在陆军中,不难想象他们会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

相关推荐

​淳宏国际物流  欧地航线 “推荐港口  鹿特丹"

​淳宏国际物流 欧地航线 “推荐港口 鹿特丹"

50

淳宏国际物流 欧地航线 “推荐港口 鹿特丹 淳宏国际物流 欧地航线 “推荐港口 鹿特丹(Rotterdam)” 鹿特丹(Rotterdam)是荷兰第二大城市,包括郊区人口共102万。位于荷兰的南荷兰省,Nie...

​Black Tie完美着装方案 怎么穿搭得体又有惊喜

140

Black Tie完美着装方案 怎么穿搭得体又有惊喜 进入十一月份,年会、晚宴、派对等等即将接踵而至,是时候为年末的社交季做准备了。而对于穿着非常讲究的Black Tie主题,很多人都是摸...

​名校长刘小惠:拼出来的教育人生

​名校长刘小惠:拼出来的教育人生

73

名校长刘小惠:拼出来的教育人生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人物名片 刘小惠,中共党员,博士,高级教师。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党委书记,人大附中副校长,人大附中翠...

​小军阀人物:孙殿英

​小军阀人物:孙殿英

179

小军阀人物:孙殿英 石友三因反复无常,四处投机,被称为“倒戈将军”。在民国时期,有一位军阀同样是多次倒戈,与石友三不相上下,不过,他更是因盗墓而出名,被人骂作“盗墓...

​武汉多个小区加装朝天摄像头防范高空抛物

​武汉多个小区加装朝天摄像头防范高空抛物

166

武汉多个小区加装朝天摄像头防范高空抛物 原标题:武汉多个小区出招守护居民头顶天空 加装朝天摄像头防范高空抛物 图为:汉阳金龙公馆小区内,60个摄像头对小区高层实行全方位...

​赤诚忠心终究无力回天:石田三成与关原之战

​赤诚忠心终究无力回天:石田三成与关原之战

53

赤诚忠心终究无力回天:石田三成与关原之战 ○ 庆长五年九月十五日(1600年10月21日)发生的关原之战,堪称日本史上动员兵力规模最大的内战,以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为统帅的东西两...

​百强县——沛县

​百强县——沛县

120

百强县——沛县 沛县,又名沛泽县,江苏省徐州市下辖县,位于徐州市西北部,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东靠微山湖,西邻丰县,南接铜山区,北接山东省鱼台,处于淮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