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民族英雄曼纳海姆:曾偷偷潜入中国,还拳打苏联、脚踢德国
提起芬兰这个国家,对于很多人来说感觉都是非常陌生的。因为一般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这个不大的北欧小国虽然风景优美,但想要去那里旅游的费用也十分昂贵,所以它似乎很难跟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发生联系。
也许是因为芬兰这个国家太小、太年轻,我们大多数人对它的历史和现状都不太清楚,以至于网上一些人把它称之为“二流小国”。

就实际情况来说,芬兰的地理位置离我们也许很远,但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与芬兰发生的联系,却远远比绝大多数人想像的都要多的多。
比如在我国随处可见的那种圆面三条腿儿的凳子,相信绝大多数网友应该都坐过。这种凳子,最初由芬兰著名的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在1933年设计的。
还有就是苹果手机横空出世之前,在我国乃至世界手机市场占霸主地位的诺基亚,也是芬兰的品牌。
这一点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已经没有印象了,但是稍微有点年纪人应该都还记得,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就是号称可以“砸核桃”的诺基亚。

除此之外曾经一度火爆全网的游戏《愤怒的小鸟》和《部落战争》,也都是芬兰出品的。
所以芬兰这个国家虽然看起来似乎不太起眼,但至少它的经济和文化实力还真是不容小觑的。
而且早在芬兰独立之前,他们的“国父级”英雄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就曾经偷偷来到过中国……
寒门贵子曼纳海姆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市中心,耸立着一座6.3公尺的花岗岩高台,而高台之上就是由芬兰雕塑家艾莫.图基艾宁设计的5.4公尺高的曼纳海姆铜像。
铜像中的曼纳海姆一身戎装骑着骏马,目光坚毅地平视前方,马后挂着一把长剑。
对于年轻的芬兰来说,曼纳海姆的历史地位极为重要,因为无论在芬兰的独立之初,还是在至关重要的二战期间,曼纳海姆都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867年曼纳海姆出身于沙俄统治时芬兰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曼纳海姆的父亲是一位生育能力挺好,也很会玩儿的非著名诗人、艺术家、作家,以及不太合格的商人和父亲。他和曼纳海姆的母亲先后生下7个孩子,却在经商失败后抛下了曼纳海姆的母亲和孩子们,一个人跑去浪漫之都法国玩艺术去了。
这么“渣”的男人,谁遇上了估计都得气得吐血。

而曼纳海姆的母亲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气得,在丈夫欠下一屁股债跑去法国搞艺术之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好在我国农村有句俗话说的好:娘亲舅大!曼纳海姆的母亲去世之后,他的舅舅看着可怜的娃儿们心酸不已,秉持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把曼纳海姆带回了家,并且给予了他相当完善的教育。
舅舅的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沙俄帝国还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沙俄时期很多人对教育都不感兴趣,觉得孩子下雨知道往家跑就行了,还要啥自行车?
而曼纳海姆也没有让舅舅失望,他在1887年,20岁的时候,考入了圣彼得堡尼古拉骑兵学校。

当时尼古拉骑兵学校是专门为沙皇培训优秀近卫骑兵的学校,从这所学校毕业之后就相当于得了“黄马褂”,能够成为沙皇近卫骑兵团的一员。
而曼纳海姆完成了两年的学业之后,果然靠着高大英俊的外表,以及相当优越的成绩进入了圣彼得堡近卫骑士团,负责保护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皇后费奥多罗夫娜。
曼纳海姆在沙皇身边工作了8年,负责过马厩管理,也负责过仪仗队的训练,并且职位一直都在升迁。

到了1904年曼纳海姆被调往中国满洲里的第52龙骑兵团的时候,他已经获得了中校的身份,而在随后的日俄战争当中,曼纳海姆又因为作战有功被升为上校,这个时候他还不满40岁。
曼纳海姆与中国发生更深刻的联系,是在1906年的时候,他奉命以间谍的身份混进中国。
至今芬兰的博物馆当中,仍然保存着大清帝国为曼纳海姆发放的“护照”原件。
在这份护照中,俄国领事给曼纳海姆安排的身份是俄属芬兰博士马内尔黑穆,中文名为马达汉。

曼纳海姆在中国进行了两年的间谍活动,他的足迹遍布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北方省份,相当深入地对中国北方的地形、军事分布、政治状况进行了详细记录。
就事论事的说,曼纳海姆的这次间谍行动,对当时中国潜在的威胁甚大,因为他为沙俄提供了我国北方地区诸多重要的情报。
还好当时沙俄自己面临着内忧外患,这些情报沙俄并没有及时利用起来,过期之后效用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曼纳海姆虽然是芬兰人,但是在1917年芬兰独立之前,他一直都是俄国沙皇忠心军官。

他在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沙俄屡立功勋, 不但军衔升到了中将,还一度被任命为帝国骑兵军军长,成为沙皇钦点的御前亲随重臣。
即使是在沙皇俄国想尽办法削弱芬兰的自治权,压迫芬兰人民的时候,曼纳海姆虽然对沙皇此举不满,却也没有表现出要反抗沙皇的意愿。而在同一时期,他的兄弟因为反抗沙皇的压迫,都不得不流亡海外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曼纳海姆和家人虽然政见不合,但是却又能够保持互相理解;你忠你的君,我造我的反,有事儿没事儿别忘写信聊聊天……
曼纳海姆对沙皇的忠诚,一直维持到1917年俄国爆发布尔什维克革命,在这一年芬兰也趁机宣布独立了。
曼纳海姆也因此迎来的自己人生中,最大的转折。
拳打苏联脚踢德国的曼纳海姆

曼纳海姆和芬兰一样,在中国的声名并不响亮,被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是“二流角色”。
然而实际上曼纳海姆不但不是“二流角色”,还是二战时期少有拳打苏联脚踢德国之后,还能够全身而退的狠角色,甚至连落榜文艺生希特勒,都一度是他的“小迷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芬兰趁机独立,但是独立后的芬兰内部迅速分为了两个阵营:红军和白军。
在俄国爆发革命之后整个社会天翻地覆,一切旧的规则都在转瞬之间过时了。
曼纳海姆作为一个旧式军人,被这猛烈的变化震惊得不知所措,在沙皇失势之后,他逃回了老家芬兰,成了芬兰白军的领袖。
芬兰的红军背后是苏俄在支持,而白军则得到了德国的支持。

1918年1月27日芬兰内战爆发,身为白军统帅的曼纳海姆对芬兰红军展开了毫不留情的屠杀,到同年5月15日战争结束,此次内战中共有36600人死亡,其中有9700人是被处死的,还有13400人是在被俘后虐待至死的。
客观地说,这一场内战中芬兰白军和芬兰红军火气都太大,杀起人来不但不择手段,简直是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曼纳海姆也因此身陷争议之中,至今仍然时不时地把他称之为“屠夫”。

曼纳海姆虽然是白军的总司令,但是由于秉承旧军人思想的原因,他并不支持对战俘的虐待。他还相当明智的提出要跟支持他们的德国保持距离,不能对当时的德国走得太过亲近。
可是曼纳海姆的态度并不被当时的芬兰人理解,而且由于他还拒绝了当时芬兰激进的反共运动拉普阿运动者们,奉他为军事领袖对左派分子进行残酷镇压的提议。所以虽然曼纳海姆带领芬兰白军取得了胜利,却依然在1919年的大选中败给了对手,没能当上芬兰总统。
失败的曼纳海姆一气之下退出了政坛,跑到海岛上钓鱼去了。

曼纳海姆钓鱼种花了十几年之后,芬兰与苏联的形势日渐紧张,于是芬兰人又想起了他们能打的国宝级老将曼纳海姆,请他出山任芬兰防务委员会主席,掌管芬兰的军事大权。
曼纳海姆出山之后,利用自己丰富的军事经验对芬兰军队进行了重组训练,并且在苏芬边境修建了著名的“曼纳海姆防线”。
虽然曼纳海姆能打的名声很响,但实际上1933年苏联向芬兰提出交换领土的要求时,曼纳海姆第一时间就建议芬兰议会同意苏联的要求。他认为芬兰和苏联的实力差距过大,跟苏联人能友好达成以地换地的协议,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芬兰没必要进一步惹怒苏联。
芬兰议会的政客却没有把曼纳海姆的意见当回事,在谈判中拒绝了苏联的要求。

当这个问题拖到1939年的时候,失去了耐心的苏联发动50万军队向芬兰发起进攻。而曼纳海姆则利用芬兰的地形优势,以不到20万的部队与苏联展开了对抗。
这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苏联方面不但兵多将广,而且还装配了坦克、飞机等先进武器。芬兰不但兵微将寡,还缺乏飞机、坦克等先进武器,就连炮弹都只能支撑三个星期。

苏联方面在开战之前信心满满,以为他们可以轻松地“一战封神”,随便放两枪就能把芬兰吓投降。
然而曼纳海姆在兵力有限和装备落后的情况下,狠狠地“扇”了苏联一巴掌又一巴掌:他不但带领芬兰军队抵抗两个多月,还利用苏芬边界的特殊地理环境,对苏军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一共造成了苏军37万多人的伤亡。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后来希特勒因为冬季战争对曼纳海姆推崇备至,但曼纳海姆却始终对希特勒看不上眼。
1941年时希特勒提议由曼纳海姆指挥芬兰境内的德军,但是却被曼纳海姆果断拒绝。
即使是这样,1942年曼纳海姆75岁生日时,希特勒还是亲自跑去为他祝寿。
曼纳海姆明显是记得德国在冬季战争中挡住了英国派给他的援军,在事实上帮助了苏联的“仇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曼纳海姆虽然站在了德国一方进攻苏联,但是他从头到尾都非常有分寸;芬兰军队始终都只表现出对收复被苏联割走的土地更有兴趣,对德国配合作战的要求始终爱搭不理。

在德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德国曾经一再要求芬兰出动地面部队配合德军,但芬兰方面却始终不肯;即使后来德国方面多次施压,要求芬兰出动空军轰炸列宁格勒,芬兰方面还是顶住了压力,不予配合。
到了1944年的时候,曼纳海姆刚刚当上芬兰总统一个月,就“眼疾手快”地把德国军队赶出了芬兰,果断地转向盟军方面求和。
得益于曼纳海姆的一系列操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芬兰虽然在前期站错了队,却依旧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有意思的是二战结束后战时的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总理埃德温·林科米斯、财政部长瓦伊诺·坦纳等很多人,都在苏联的要求下被判有罪,只有曼纳海姆虽然被苏联媒体口伐笔诛了很久,却并没有被定罪。
但是迫于苏联的压力,1946年曼纳海姆还是离开了芬兰流亡到了瑞士,并且一直在瑞士生活到1951年,以84岁的高龄去世。

结语
关于曼纳海姆的一生,从他去世至今都有着许多争议。除了把他当做芬兰的英雄之外,也一直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双手占满鲜血的“屠夫”。
然而不管是曼纳海姆的拥趸还是反对者,对于他领导芬兰军方对抗苏联的冬季战争,和之后的继续战争中的表现,都持一样的认可态度。
从来没有人觉得,在芬兰那个特殊的情况下,有哪个人能够做得比曼纳海姆更加出色。

彼之英雄,我之寇仇,作为一个善于外战的民族英雄,曼纳海姆有点争议其实也没错。真要是在世界范围内做到了毫无争议,受人爱戴,那可能才是真的有问题吧。
参考书目:《曼纳海姆元帅回忆录》《白色死亡》《芬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