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集|一生流浪,一生拾荒-三毛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 流浪……《橄榄树》
我们一生都在负重前行,不断寻找人生的意义。我们都不想被尘世所累,想活得洒脱些,活得纯粹些。但世上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我们常常羡慕那些洒脱、无拘无束之人,你想到谁?我想到了三毛。一生流浪、一生拾荒。活在诗情画意中,追求心灵的解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跟随着我,和她相遇在撒哈拉沙漠中,了解三毛怎样度过短暂一生。
你读过三毛的那些作品,是《撒哈拉的故事》;是《万水千山走遍》;还是《亲爱的三毛》。都记录她流浪的足迹。在她的世界里,只是一个人,一个人天涯;一生流浪;一生拾荒。正如她所说的: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流浪的开始
1943年,战火纷飞,适逢乱世。她就是出生在那个年代,那个阳春三月的一天,她出生在山城里,世人只知她叫三毛,她原名叫陈懋平,父母希望战争能快些结束,迎来和平,取了“平”字。孩子的性格与父母的性格相似。父亲陈嗣庆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最大的理想却是成为一个运动员。而母亲缪进兰是一位上过洋学堂的现代女性,活泼爽朗。她十九岁高中毕业时结识了陈嗣庆,放弃了到上海沪江大学新闻系就读的机会,嫁为人妇。这能看出三毛的性格受到了父母影响。也是父母包容了她的个性。给了个性发展空间。
日本宣布投降后,举家迁往南京,迁徙途中看过太多的苦难,经历了太多的磨难。这时也埋下了流浪的种子。在六朝古都金陵开始了快乐的童年生活。她是孤傲的,不屑玩女孩子的游戏,喜欢独处,喜欢一个人,喜欢爬假山。静静地看着。喜欢二楼的书舍。登上二楼的书舍,在这里,与书相遇;在这里,初识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那个书舍打开了她通往文学的大门。
金陵也不是童年流浪的终点,仅仅是流浪的开始。1949年的某天,她的父亲告诉全家,要迁居台湾。全家痛哭。一路波折,最终平安到达台湾。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毛的幼年,是在不断搬迁中度过的。从在重庆出生到举家搬至南京,又因为内战的炮火从上海远渡台湾,似乎从幼时起,三毛便开始了流浪
拾荒开始
她的爱好就是这么的与众不同,除了书以外,最喜欢就是拾荒了。小学的时候,其他同学期待放学是想要回家,她期待的是田野,远方。一人在田间小径寻觅那些“宝贝”,发现不一样的美好。丰收时,书包满满的。她在《拾荒梦》中写到:小学时代,她最擅长是写作,每次都会拿她作文朗读,有一次作文是我的志愿,又让三毛朗读,
“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得如同天上的飞鸟。”
还没有读完,就被老师扔的黑板擦打断了,乱写!乱写!将来要拾破烂,现在书也不必念了。在老师两次重写的处罚后,三毛只能胡乱写,老师看后很感动。但她是与众不同的,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这并没有改掉她内心的想法。拾荒伴随一生。
永久的伤害
她个性的形源于青春时所经历的故事,一切果报,皆源于因。老师本来是指引孩子前行的明灯,三毛却遭受到老师伤害。三毛并不喜欢学校刻板教育,十二岁时她凭借聪慧的头脑,最终考入的台湾省最优秀的女中。她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业上,一心沉迷于文学中,三毛对书籍文学的渴望,好像永远无法填满的。这也导致了学业的落后。
在初二时,四门功课不及格,尤其是数学,是她的弱项。在父母殷勤的劝告下,三毛只好收了收心,专心学习,数学考试一般是课后题,三毛用惊人的记忆力,把课后题都背下来,连续几次考试都是满分,引起了数学老师的怀疑,她对三毛进行突击检查,让三毛做高难度的试卷,当然三毛没能做出来,上课铃敲响之后,老师来到讲台前,对大家说:“我们班里有位爱吃鸭蛋的同学,老师今天就要请她吃两个。”说完,就拿起毛笔蘸满墨汁来到三毛面前。在她的眼睛上画了两个又大又黑的圆圈。可能对于其他人这种行为过几天就会被遗忘,但对于三毛这类内心敏感,孤僻的人,无疑是给她内心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永久的伤害。
因为这件事,三毛患上自闭症,开始时到了教室门口就会晕倒,后来便是一想到上学,就会晕倒。她不愿意和他人述说,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于是开启了逃学之路,她没有选择车水马龙的街道。而是选择了寂静的墓地。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书,没人打扰。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态,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休学的日子,虽然轻松自在,却也担惊受怕。最终还是被发现了。父母给她办了休学,这一休就是七年!
初恋受挫
休学后,她的父母先后送她去了美国学校、学插花,都无果。又转去学习绘画,先后师从黄君璧,邵幼轩。也无法释放自由的灵魂。漫漫人生中,总会有人在你无助的时候帮助你,带你走出困境。三毛那个人就是顾福生。三毛对他感觉不同其他几位老师。顾福生给了她关爱和鼓励,顾福生知道三毛才华并不在绘画,而在于文学。他让三毛找到自己热爱事情。帮助她走出自己的世界。最后是在文学上找到了寄托。
三毛成了文化学院第二届选读生。注册那一天,她带了自己的画和发表的作品去见张院长。张院长看了三毛的作品,甚为欣赏,并建议她选择文学或艺术专业。文学和艺术是三毛今生梦的开始,出乎意料的是,三毛选了哲学系。之所以选择哲学,是因为她想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在这里开始了她的爱情,她喜欢上了舒凡,放下一切。如影随形跟了他三四个月,没有得到回应。最终三毛下定了决心,要主动出击,她来到舒凡跟前站定,依旧默默无语。三毛见舒凡的上衣口袋里有一支钢笔,就飞快地拔出来,摊开他紧握的手,在他的手掌心上写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那天下午,三毛逃了课,等到舒凡的电话,开始了第一次约会。
今生就是 那么地开始的 走过操场的青草地走到你的面前 不能说一句话 拿起钢笔 在你的掌心写下 七个数字 点一个头 然后 狂奔而去 守住电话……《七点钟》
初恋是甜蜜,也是苦涩的。两个人都是初恋没有什么经验,渐渐地出现了矛盾,三毛认为是舒凡不够爱她,三毛害怕某天会分开,唯一的办法就是结婚。那年她21岁。因此,她向舒凡提出结婚,舒凡有些措手不及,他们还是大学生。很快舒凡拒绝了三毛。三毛很生气,就说了不结婚就分手。这彻底惹怒了舒凡。他们分手了。但三毛没有死心。一边办理出国手续,一边逼迫舒凡结婚,想要用出国逼迫他同意和自己结婚。但她失算了。舒凡只是低头说了一句:“祝你旅途愉快。”三毛就这样飞往了西班牙。曾经为彼此痴狂的两个人,就这样消失在时间的洪流里。
马德里六年之约
在这里邂逅了西班牙男孩,三毛唤他为荷西,忘记一个人,也许需要一辈子。邂逅一个人,却只需一个瞬间。那年荷西18岁,三毛初见荷西的时候,却真的有了刹那的心动。她是这样描述的:“我第一眼看见他时,触电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作为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上,也该是一种满足了。”荷西是深深爱上这个黑头发、黑眼睛的东方女子。直到有一天,荷西郑重地对三毛说:“再等我六年,让我念四年大学,两年兵役,六年以后我们可以结婚了。”明知道这只是一个尚未成熟的孩子许下的一段难以兑现的诺言。但荷西说得那么认真,一个瞬间让三毛心生感动,不由自主地握紧了荷西的手。三毛还拒绝了荷西。六年时间太长了,不知未来会发生什么。
后来三毛又经历了几段爱情,兜兜转转,三毛回到自己的故乡台湾,在那里认识了自己的未婚夫,一位德国教师。可是在结婚前一天,德国教师突发心脏病猝死。他就这么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三毛悲痛欲绝,选择了吞药自尽。万幸的被救了回来。台湾是她的伤心地,她再次流浪天涯。 背上行囊飞往马德里。在那里有一个西班牙男孩一直等待着她。
他们久别重逢了,在那静谧的夜晚。
撒哈拉沙漠的沙
三毛和荷西选择前往撒哈拉沙漠生活。他们在撒哈拉沙漠的镇上结了婚。开始了二人悠闲甜蜜的婚后生活。三毛是闲不下来的,在荷西上班的时候,她就去垃圾堆拾荒,寻觅了很多“宝贝”。荷西是位工程师,能把三毛拾到的东西变成一件件艺术品。在那里还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
这样恩爱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79年9月30日,在工作潜水时荷西不幸去世了,三毛再一次失去了挚爱 。荷西永远地走了,留下三毛在世间,她一遍遍地喊着荷西的名字,却再也得不到回应!三毛已经没有任何感情了,为荷西办理后事,在他的墓前默默守着。没有一滴眼泪,眼睛已经干干了。
国外没有什么亲人了,她想起自己的父母,她决定回台湾,回到台湾,她向父母表示要陪荷西而去。但在琼瑶等人的劝说下,三毛暂时放弃了自杀。她曾说:
在这个世上有三个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便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能将我拿去,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
从此开始14年的流浪人生。1990年,因为病痛,进入医院治疗。1991年1月2日三毛选择了自缢。什么也没有带走,没有遗书。
三毛的一生都在流浪,虽然身边有很多人,一个个都离她而去。但她是洒脱的。最后以神秘的诗情画意结束了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