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电影推荐之《克莱默夫妇》:婚姻的镜子与启示
一、经典之作的诞生

《克莱默夫妇》于 1979 年上映,这部由罗伯特・本顿改编并导演的电影,堪称影史经典之作。它改编自艾佛・科尔曼的同名小说,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征服了全球观众。
影片在全球获得了包括第 52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以及美国第 37 届金球奖的剧情类最佳影片、剧情类最佳导演、电影类最佳女配角、电影类最佳编剧四项奖项等在内的总共 39 项奖项和 25 项提名。这样的辉煌成就,足以证明其在电影艺术领域的卓越地位。
该影片大约投入了 800 万美元的制作成本,根据 IMDb 网站数据统计,截至 2023 年 11 月 27 日,《克莱默夫妇》共获得约 1.063 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创造了如此高额的票房回报,实属不易。
影片获得了评论界的普遍好评,在烂番茄上的好评度达 88%。《芝加哥太阳报》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给予本片 4 星(最高为 4 星)的高度评价,他特别赞扬了罗伯特・本顿根据原小说所改编的剧本,认为其塑造的角色能让人从言语和行为上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动机,使观众身临其境般地对片中人物感同身受。
《克莱默夫妇》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深刻地反映了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社会普通家庭中,传统父亲和母亲形象和职能的转变,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它以一个家庭的变故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家庭、婚姻、社会等诸多问题,引发了观众的广泛思考。
二、剧情概述

(一)妻子的出走
泰德・克莱默是一位工作狂式的广告业执行制作人,他整日忙于工作,对家庭的关注甚少。这天,他因升职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回家想与妻子乔安娜分享这个好消息。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乔安娜早已收拾好的行李和决绝的告别。乔安娜告诉泰德她要离开,去寻找自我,因为她不想只当一个家庭主妇。泰德顿时不知所措,他试图挽留妻子,却无济于事。他甚至怀疑是邻居玛格丽特・菲尔普斯怂恿妻子出走,于是前来质问。玛格丽特表示自己并没有这么做,但她很钦佩乔安娜离开的决心。乔安娜的出走让泰德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痛苦之中。
(二)父子的成长
乔安娜离开后,泰德不得不独自照顾儿子比利。一开始,他手忙脚乱,差点上班迟到,连比利的年级都不知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父子俩的关系逐渐亲密。泰德开始理解父母的辛苦,也体会到了妻子曾经的不易。他给比利做早餐、送他上学、参加学校的活动,父子俩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在这个过程中,泰德也逐渐成长为一个称职的父亲。
(三)抚养权之争
乔安娜离开一段时间后,在加利福尼亚接受了心理治疗并找到了工作,成为了一名小有成就的设计师。她回来要求抚养孩子,泰德和比利早已亲密无间,他自然不愿意将比利交给乔安娜。两人争吵起来后不欢而散,乔安娜决定诉诸法律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泰德为了兼顾家庭和事业,工作热情和精力大不如前,不久便被上司辞退。为了打赢官司,他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找工作。在法庭上,两人针锋相对,乔安娜控诉泰德对她的忽视,泰德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最终孩子还是判给了乔安娜。父子俩即将别离,两人在一起做最后的早餐,眼里满是不舍。然而,乔安娜被泰德的陈词打动,为了孩子的成长,她放弃带走比利。泰德惊喜交加,最后两人释然地相拥而泣。
三、影片亮点

(一)演员精彩演绎
达斯汀・霍夫曼和梅丽尔・斯特里普在《克莱默夫妇》中的表演堪称经典。尤其是酒馆里的那场戏,本来剧本中没有安排霍夫曼将酒杯扫向墙壁,但他却即兴发挥,斯特里普随即应变,传达出面临前夫发怒时的真切感受,两人在这一幕中的表演可谓精彩绝伦。霍夫曼成功地塑造了泰德这个角色,从一开始的工作狂、对家庭问题视而不见,到妻子离开后逐渐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展现出关爱、成熟和包容的一面。他细腻的表演和情感传达,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泰德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斯特里普则将乔安娜这个角色演绎得十分生动,从渴望关注和自我认可的家庭主妇,到勇敢地离开家庭追求自己的梦想,再到后来对家庭和婚姻的重新审视,她展现出了角色的复杂性和内心变化。
(二)反映社会现实
《克莱默夫妇》深刻地反映了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社会普通家庭中传统父母形象和职能的转变。在那个时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更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再满足于仅仅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影片中的乔安娜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她离开家庭去寻找自我,反映了当时女性对传统婚姻和家庭观念的挑战。同时,影片也展现了男性在家庭角色转变中的困惑和成长。泰德在妻子离开后,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理解了妻子的不易,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影片通过对克莱默夫妇婚姻、家庭问题的深刻探讨,引发了观众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
(三)摄影与制作
《克莱默夫妇》采用了新古典主义摄影风格,服务于叙事性,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和人物。摄影师内斯托尔・阿尔门德罗斯称这种风格为 “新古典主义风格”,即故事展开自然,没有斧凿的痕迹。在影片中,摄影风格延续了好莱坞当时纯熟的视听风格,基本秉承尽一切可能来服务叙事性,让观众忽略摄影机运动为原则进行拍摄。例如,在乔安娜离开家的那场戏中,泰德从进门开始还未意识到乔安娜要离开,摄影机就顺着泰德的行动轨迹移动,直到乔安娜宣布离开并交代完生活的琐事,镜头才停下来,泰德上前一步制止乔安娜,镜头完成了调整,强调了人物的重大心理转折。
此外,影片在空间应用与剪辑方面也十分巧妙。故事发生的空间主要集中在家中、泰德的工作场景、法庭以及少部分的室外场景,但导演充分使用同一空间表现不同戏剧点,以此来安排镜头和剪辑。如在乔安娜走后的第二天早晨父子俩共做早餐的戏份,影片将泰德和儿子比利的反应进行密集剪辑,中间插入一些失控的烹饪内容局部特写,而到了影片结尾处,泰德和比利在分别前一起做最后一顿早餐时,同样的空间和主机位,但这次却以长镜头为主,仅在最后父子二人对视时切进了两人的面部特写。这种剪辑方式不仅展现了父子关系的变化,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影片的情感张力。
四、现实意义

《克莱默夫妇》虽然是一部 1979 年的电影,但在当下社会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关于女性如何拥有自我。影片中的乔安娜为了寻找自我价值,毅然决然地离开家庭。在当今社会,女性同样面临着家庭与事业的抉择。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越来越多,她们拥有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和能力。正如乔安娜一样,她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靠男人养活的附属品。她勇敢地走出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成功的职业女性。这启示着现代女性,要敢于追求自我价值,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在婚姻中保持平等的地位。如果无法实现,也应像乔安娜一样有勇气去做出改变。
其次,男女在婚姻中扮演的角色问题也值得深思。在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但影片中的泰德在妻子离开后,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孩子和家庭的责任,他才真正体会到妻子曾经的不易。这表明在现代婚姻中,男女双方都应该共同承担家庭责任,而不是将家庭事务完全推给一方。男性不能只专注于工作,而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女性也不应被局限于家庭主妇的角色,应该有追求自己事业和梦想的权利。只有双方共同努力,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经营好一个家庭。
此外,影片还引发了我们对平衡事业和家庭这一问题的思考。这不仅仅是女性需要解决的难题,男性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挑战。Facebook 的首位女性董事会成员、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曾表示,每次接受采访,媒体总会问她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而她非常讨厌这个问题。这反映出社会对女性在平衡事业和家庭方面的过高期望,而往往忽视了男性也需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克莱默夫妇》中的泰德在工作和照顾孩子之间陷入困境,失去了工作,差点失去了儿子。这提醒我们,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需要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总之,《克莱默夫妇》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思考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婚姻、家庭以及男女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它的现实意义在于,促使我们更加关注女性的自我价值实现,倡导男女在婚姻中共同承担责任,以及努力寻找事业和家庭的平衡。
五、观影感悟

《克莱默夫妇》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让观众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许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的婚姻和家庭。
婚姻,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却蕴含着无尽的责任与宽容。影片中的泰德和乔安娜,他们在婚姻的道路上磕磕绊绊,经历了分离、争吵和成长。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婚姻不是一场浪漫的童话,而是一场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经营的持久战。
责任,是婚姻的基石。在婚姻中,夫妻双方都肩负着对家庭的责任。泰德在妻子离开后,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儿子的责任,他才真正体会到了家庭责任的重大。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夫妻在面对家庭责任时相互推诿,最终导致婚姻的破裂。夫妻双方应该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无论是经济上的支持,还是情感上的陪伴,都不能缺失。
宽容,是婚姻的润滑剂。在婚姻中,夫妻双方难免会有矛盾和争吵,这时候就需要宽容来化解矛盾。泰德和乔安娜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争吵和矛盾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宽容对方,为了孩子的成长,他们放下了过去的恩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宽容对方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只有这样,婚姻才能长久。
婚姻是一场修行,需要我们用责任和宽容来呵护。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婚姻的重要性,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工作和事业上。然而,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才会发现,家庭才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克莱默夫妇》这部电影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婚姻和家庭,让我们明白了责任与宽容在婚姻中的重要性。
《克莱默夫妇》这部电影落下帷幕,但它带给我们关于婚姻的思考却远未停止。影片中那一个个或温情、或冲突的场景,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审视自身婚姻和家庭关系的大门。我们不禁要问自己,在面对生活的琐碎与自我的追求时,该如何找到那个平衡的支点?如何在爱与自我之间,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圆满答案呢?或许,每个人都能从这部电影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启示,去重新审视、用心塑造自己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