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尼泽洛斯派和保皇派之间的战争,带来了哪些影响?
文 // 七猫史馆
编辑 // 七猫史馆
前言
几百年前欧洲绝大多数国家还都处在君主独裁专制的体系下,或多或少有些封建残余。
巴尔干半岛也是一样,而且巴尔干现代化起步较晚,普遍落后贫穷。
在希腊,共和派与保守派斗争了数十年,依然进展不明显,希腊在政治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方。
随后以韦尼泽洛斯成立的自由党胜利告终,韦尼泽洛斯成为希腊总理,但国王被保留王位。
韦尼泽洛斯上台后,立即开始进行大规格的改革,制定新的宪法、保障个人权利,给农民分配土地等等。
很快,希腊的制度现代化程度大提升,而最快体现出较大影响的,是军事改革。
虽然之前也有轻微的变动,但是在韦尼泽洛斯上台后加快了这一进程,尤其加强了海军,这对巴尔干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巴尔干国家看到意大利击败土耳其,决定也对土耳其开战,希腊当然也加入了这场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希腊近代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也是巴尔干人民几百年来抗土斗争的最高潮和最大胜利。
希腊军队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色,不仅以成功的战略在陆地上快速推进,在海上也封锁了奥斯曼的增援路线,并夺回了爱琴海诸岛。
形成了今天的爱琴海格局,但需要注意的是,希腊对爱琴海的控制直到十几年后才得到各国承认。
在希腊军队取得胜利向北进军时,韦尼泽洛斯和担任军队统帅的王储康斯坦丁一世产生了分歧,后者认为军队应北上至莫纳斯提尔,消灭土军主力。
而韦尼泽洛斯利用自己国家元首的职位强行命令康占领塞萨洛尼基,保加利亚军队随后赶到,事实证明韦尼泽洛斯的这一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当时土军大势已去,战争已经进行到盟友之间抢地盘的阶段了,而塞萨洛尼基这一重要港口、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的陪都、巴尔干半岛的门户,地位之高,对于希腊能否成为东南欧的重要势力、影响巴尔干核心事务至关重要。
今天看来,韦尼泽洛斯可以说是极具战略眼光和远见了,这一点还体现在他随后对这座城市进行的希腊化改造上,那让希腊人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
第一次战争后,保加利亚果然对领土划分不满,当然也对希腊获得塞萨洛尼基不满,于是发动了第二次战争。
希腊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康率军大破保军,取得了又一场辉煌的胜利。这些战斗大大加强了国王的声望,但很少有人记得是自由党的政治家们费尽心力打造的军队。
战争后,希腊巩固了对塞萨洛尼基的控制,还获得一部分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的领土,地位和声望都明显增加。
两次战争之后,希腊确实实力大增。此时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势力,这也是近代希腊收复领土最牛的一次。
紧随其后的是一战,韦尼泽洛斯希望希腊加入协约国,因为这样希腊才能获得他们想要的土地,也就是精罗们熟知的“伟大理想”。
但是希腊从未正式提出这样的领土要求,对于头脑清醒的希腊政客来说,伟大理想就是个梦,希腊虽然在努力扩张,但实际上只能、也只敢做出非常谨慎的领土要求。
说到底,希腊就是一个落后国,新起的小国依然是小国,而土耳其虽然衰落,但依旧有着希腊无法比肩的体量,更不要说还有背面保加利亚的竞争,以及亚得里亚海对岸强大的意大利的威胁。
希腊在民族、语言、文化上是古希腊和拜占庭的继承者,但不是政治上的继承者,因为拜占庭帝国根本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政治遗产。
一战,韦相想让希腊加入协约国,但已是国王的康一世希望希腊保持中立。
康斯坦丁有德国血统,了解过德国的军事,他坚信德国将会取胜,但希腊是个海洋国家,不能与掌控制海权的英国开战,而且德国也无法给希腊多少回报,因此他想要保持中立。
1915年,两人的分歧使得韦尼泽洛斯被迫辞职,而此时塞尔维亚已经在德、奥、保的夹击下沦陷,其军队正在撤退,撤到希腊北部时,保济利亚和德军以此为由入侵了希腊领土,保济利亚更是毫不掩饰地想要夺回之前被希腊夺走的土地。
一战后,希腊韦相邀请协约国军队在塞萨洛尼基登陆,以此打击奥斯曼帝国并且帮助塞尔维亚,被当时的希腊保王派人民视为协约国的侵略者。
在协约国的大军抵达之后,韦尼泽洛斯很快鼓动议会向保加利亚宣战,但这种行为彻底惹恼了君一世国王。
他施加压力,迫使韦尼泽洛斯第二次辞职,并解散了自由党主导的议会,并在外交上试图赶走协约国军队。
韦尼泽洛斯警告他说,同盟国的胜利对希腊来说将是一场灾难,奥斯曼帝国将对安纳托利亚的希腊人进行种族灭绝。
同时允许保加利亚人吞并塞尔维亚的马其顿,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对希腊的马其顿的要求。
然而君一世国王告诉他,他预言德国将赢得这场战争,而希腊会站在德国一边,并声称他只对上帝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
在之后,协约国军队在加里波利半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彻底放弃登陆的想法,希腊军队重新接管了协约国留下的真空。
没想到很快,保加利亚军队向希腊前进,在德国的施压下,君士坦丁一世国王正式命令当地驻军不许抵抗,向保加利亚军队投降。
保加利亚人顺利的占领了希腊马其顿的东半部,随后,又控制了整个东马其顿和西马其顿部分的地区,并开始了对希腊人的种族灭绝和强制驱逐。
于此同时,韦尼泽洛斯自行建立了反国王的临时政府,迅速控制了希腊北部、克里特和爱琴海诸岛,并邀请协约国军队参与封锁和干涉希腊的亲德势力。
法派出军队登陆希腊,并向雅典逼近。希腊军队和法军发生交火,同样因为此次“首相邀请法国入侵”的事件,雅典爆发了反韦尼泽洛斯的运动。
为了报复君士坦丁一世,协约国承认了韦尼泽洛斯政府的合法性,并彻底封锁了希腊。
在希土战争的问题上,保皇派与韦尼泽洛斯派之间的斗争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影响。
一个是就单纯的军事上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在军事战争之外的,作为外交政策的影响。
而两者的影响是后者决定了希土战争实际上的意义,也就是到底是作为一场协约国的行动的延续,还是作为一场两个政权争夺领土的战争。
而前者则是决定了在战争爆发之后,希腊能否在阿纳托利亚的战争当中获得胜利。二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后者影响到了前者。
军事意义上,通过曾经在希土战争现场的军官的描述中,在安纳托利亚的军事行动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形因素的限制。
而这种地形因素的限制并非是只有希腊王国的军队遭遇过,他在描述时曾经指出。
希腊王国的军队撤退的地点实际上就是当年亚历山大大帝曾经进军过的路线。
其他的西方文明,诸如罗马,也曾面对过一样的问题。而希腊军队在战争当中的布阵问题则体现在希腊军队的三个阵线之间没能产生联系。
而且与作为战略要地的士麦那之间的联系也并不是十分巩固,驻扎在伊兹密特的军队甚至只有海上的补给线,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战略要地的缺失。
如果土耳其人控制了这两处地方,那么在希腊军队阵线当中的内部路线将也会被土耳其人所控制。
希腊军队有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相比于战争刚刚爆发时,他们所面临的敌人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对于两个国家的军队,在战争爆发之初,希腊军队面对的敌人相比与激发了战争潜力的土耳其军队,更不如说是处在混乱状态之下的土耳其匪帮。
这则是因为第一阶段的土耳其的“战争机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协约国的削弱,与此同时,希腊的军队的行进也得到了来自于协约国方面的支持,这甚至是一些内陆的协约国军官都不敢相信地。
上述影响因素之下,希腊军队在因为双方夺权而遭到了人员大清洗之前,本身的战争准备上就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之前的文明就曾经遭遇过的。
有些则是由于希腊方面对于战争状态的错误估计。因此对于韦尼泽洛斯派和保皇派之间的斗争在具体的军事意义上给希土战争带来的影响。
主要在于从一批富有作战经验的将军被更换为了一群“不了解土地,不了解军队,甚至不了解最新战争艺术”的将军。
这一点对于希腊的失败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不会大于希腊军队在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另一个影响则是在于对于希腊前线军队的注意力的分散,以至于使得他们没能够意识到在他们进行人员调动时来自土耳其方面的战争机器的重新开动。
但是这个问题本身不是在于希腊军队,同样也在于土耳其方面的变化,这并不是希腊停止了对于人员的调动就能解决的。
因此总体上来说我认为在单纯的军事意义上来说,双方的争斗带来了影响,也确实削弱了希腊军队的战斗力,但是不应当过分高估。
总而言之,我认为在希土战争当中,韦尼泽洛斯派与保皇派之间的斗争最大的影响不是在单纯的军事方面,而是在决定军事方向的层面上。
也并不能认为韦尼泽洛斯派继续执政就会获得希土战争的最终的胜利,因为韦尼泽洛斯派的胜利需要西方大国之间的互相调节与支持。
保皇派的胜利则需要在战争里完全击败土耳其军队,而这也是他们所做不到的。
这一点即使是在一开始就由保皇派主导战争也不一定能够做到。反正希土战争的失败并不是由哪一个派别所导致的,希腊的失败是各种因素影响之下必然的结果,而不是属于哪一个派别。